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3 以史为鉴 弘扬道义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3-11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3

孟子•离娄8.21

以史为鉴 弘扬道义

【原文】孟子曰:“王者之迹熄(1)(2)亡,亡然后《春秋》(3)作。晋之《乘》(4),楚之《梼杌》(5),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6)。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7)

【注释】

(1)王者之迹熄天子采集民间歌谣的制度终结了。王者之迹,指采集民间歌颂圣王的诗歌,从而记载王道治理历史的“诗教”制度。熄,熄灭、终止。

(2)《:一说为采诗官所采集编纂的民间诗歌集。一说为孔子所编定的《诗经》,此处取前一种说法。

(3)《春秋》:共有三义:一、西周末期至东周各诸侯国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如《墨子·明鬼》称“吾见百国《春秋》”。因其为编年体,“以二始(注:指春和秋)举四时,记万事之名”,故称春秋。二、特指鲁国的国史。如下文“鲁之《春秋》”。三、孔子根据鲁国的国史加以整理删定,被后世称为“经”的《春秋》。而后世只要提到《春秋》,若没有特别说明,一般专指孔子《春秋》这里用作第一义。

(4)《乘》:晋国史书。赵岐注:“‘乘’者,兴于田赋乘马之事,因以为名。”

(5)《梼(táo)杌(wù)》:楚国史书。赵岐注:“梼杌者,嚚音:yín 1.愚蠢而顽固 2.奸诈。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朱熹《集注》:“梼杌,恶兽名,古者因以为凶人之号,取记恶垂戒之义也。”

(6)史:历史。赵岐注:“其文,史记之文也。”

(7)其义则丘窃取之:据记载,孔子晚年编订鲁国《春秋》,在记述历史的同时,还寓褒贬于文辞之中,形成“微言大义”“ 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孟子认为,孔子加《春秋》以大义,是对古代采诗制度的自觉继承,是以庶人之身行天子之事,故称“窃取之也”。窃,私下、私自。“窃取者,谦辞也。”(朱熹《孟子集注》)

【译文】

孟子说:“天子采集歌的制度终结了作为记载天子功绩的《诗》也随之消亡了;《诗》消亡后,《春秋》一类的史书便出现了。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这一类。它们记载的事情,不外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历史事体裁则属于史书。(至于孔子的《春秋》则不一样),孔子说:‘《春秋》褒贬善恶的大义,则是我私下决定了’”

【读解】

本章论孔子作《春秋》。孟子曾将孔子作《春秋》,与大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相提并论(《孟子•滕文公下》6.9,详【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8--080),看作是文明史上的大事。

大禹、周公乃古之圣王,诗教则是其王道政治之具体举措。据记载,古代朝廷设有采诗的专官,叫作“遒qiú)”或“行人”。每,他们摇动木铎,将圣王谟训(指政令等)宣布到全国各地。同时采集民间诗歌,献之朝廷,“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也就是说,古代圣王通过设置采诗官来传达朝廷政令,收集民间信息送达朝廷,从而记载王者之迹。

然而到了东周,王道衰微,诸侯骄纵,“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这里的“诗亡”并非说《诗》散亡,而是说采诗制度被破坏了。实际指礼崩乐坏、王道政治终结。自此以后,政治中心由天子降至诸侯,记载齐桓、晋文霸业的史书纷纷出现,此即“《春秋》作”也。

回顾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如果我们用王道的标准去衡量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道义逐渐沦丧,霸权逐渐凸显的时代。由此而出现了大量文字记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类的故事。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周王室衰,歌颂他们的《诗》这种记载形式就随之亡了。此时《春秋》这种记史形式也就随之产生。说明国史的产生,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有紧密联系的

然而在孟子看来,诸侯所修之《春秋》并不具有合理性,不能反映人间的公正、正义,因为修史不只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录,还包括对历史的评价和批判。根据王道理想,只有有德的天子才有资格撰修史书,才有资格对诸侯的“邪说暴行”做出评判——此所谓“《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6.9,详【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80

然而东周以降,周天子衰微不振,已不能担此大任,故孔子以布衣之身,行天子之权,对鲁《春秋》进行重新编订,将“春秋大义”灌注其中,通过隐约的笔法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褒贬,致使“乱臣贼子惧”。这样,《春秋》便不再是一部普通的《史书》,而是体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大法”。所以,孔子作《春秋》也可以与大禹、周公的功业并列了。

那么,孔子说“丘窃取之”是什么意思呢?由于《春秋》记载的史实,很多事情违背道义,所以孔子将道义增补放进来,让后人通过这些文字从而知道何为道义。由于这种行为是非官方的,是孔子私下决定这样做的,故此孔子说“丘窃取之”这句话,也从另一方面教导我们,圣贤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彰显道义。虽然眼下所记录的事情是不符合道义的,但他们也要从反面把道义再拿过来,让人知道何为道义。

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除了在著书立说时要彰显道义之外,在日常行为中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以宣扬、践行道义作为自己的使命。我们牢记,道义是恒久的是坚定的是能扶正人心,化育天下的。这正是文章的作用。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