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22 不做过头的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2-15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22

孟子•离娄8.10

不做过头的事

【原文】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1)者。”

【注释】(1)已甚(yǐ shèn):过分、过头。

【译文】孟子说:“孔夫子不做过分的事情。”

【读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qī),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2)

朱熹在《中庸集注》中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章1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先进》11.15中有:“子贡(与下文的师:子张、商:子夏同为孔子的学生)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详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68 做人不能太过分)

中,即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中,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得出的结果。

儒家一致主张不走极端,不怨天尤人,也不目中无人,万事万物都能在变化中找到一个致中和的处理方式,当然这是一种修身上的功夫。做到这样,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程度。做到这样,更可以将犯错的机率和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自《中庸》章27)

凡事皆有度,超过事物的度,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孔子奉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因而对人事不会落井下石,不会赶下山兔子。而那些落井下石者必定怀有不仁之术,赶下山兔子者必定怀有不良私欲。

因此孟子说:孔夫子不走极端,不做过头的事。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