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23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2-17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23

孟子•离娄8.11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原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13.20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详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20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孔子的学说一脉相承的。

这里所大人,即是“心不为私欲所染、一心明澈清净,言行必由一心之天理,不假外求”者,这样的人,就是大人。那什么是小人呢?小人之心,为私欲所遮蔽,心之理不得见天日,任事向外驰求,心有所患,终日患得患失,忽嘻忽慽,这就是小人,此“小人”,与前边8.9章中所讲的世人语境中“爱搬弄是非、算计害人”的那小人,还是不同的。

我们强调做人要守信用要讲诚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两位圣人为何又有如此之说呢?这就牵涉到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题,这个问题在《论语》的有关解读中已说得很多了。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2.22 ,详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8在《论语》的其他篇目如《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假如有个朋友对我想一个月以后借猎枪去打猎,答应了一个月以后他来借猎枪,但是这个时候知道他得了抑郁症,有自杀倾向,一定会拒绝借给他。是不诚信吗?显然不是的,这是对朋友的保护爱护。如果借给他,一旦出了问题,不仅害了朋友,自己也脱不了干系。

假如你的朋友找你借钱,你同意了,但是后来你了解到,他在赌博,而且即使你把钱给他,也回去赌博。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你完全可以不履行当初的承诺。因为你给他了,反而助长了他的赌性,就是害了他,显然不符合道义。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经历: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后来孔子了卫国。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在不公平的情况下,违背了自愿原则的情况下,定立的约定,即使孔子都不推崇遵守。

如上实例,都充分说明了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论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两位圣人的大智慧。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