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18 面子工程 君子不为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18
《孟子•离娄下》8.5-8.6
面子工程 君子不为
【原文】【8.5】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8.6】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
孟子说:“君主仁慈,就没有人不仁慈;君主讲道义,就没有人不讲道义。
孟子说:“形似而实非的礼,形似而实非的义,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读解】
本篇8.5章所讲内容已在《孟子•离娄上》7.20中讲过了(详见【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6),此处重出,所以不再解读。8.6章是讲礼和义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章经文,先来科普一下“礼”和“义”在古代经典中的含义。
“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而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最终演变为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据此,“礼”又被引申为主要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神灵是有一套严格而隆重的仪式的,所以“礼”还被引申指“礼节”“礼仪”;还引申指“敬重”“以礼相待”,如“礼贤下士”等等。儒家所讲的“礼”,主要是指在天下、国家治理方面所必须遵从的规范和准则,包含宗法制度、礼仪规则、以及具体的社会治理方法等等。而不是仅限于如同现代所讲的礼貌、礼仪等方面。
“义”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带装饰的锯齿状长柄兵器,这种兵器是用在各种仪典上的礼器,后用于比喻礼仪、威仪,并引申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又表示合乎正义的,用作修饰语。由此还引申指对事物或文字所作的合一而恰当的解释、意义,由合宜、合理引申指人之间在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联系、情义等等。儒家所讲的“义”,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适宜”。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和道德,就是“义”。孟子进一步将“义”阐述为:“义”就是人的“羞恶之心”,也就是对于自己丑恶的言行感到羞愧,对于他人的丑恶言行感到憎恶。儒家并没有规定“义”的具体内容,只是明确了“义”的含义——言行符合礼法和道德。由此可见,儒家所讲的“义”,也不仅仅限于现代意义上的行侠仗义、讲义气这样狭小的范围。
本章为什么要讲“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一下了。一般来说,是礼义就是礼义,不是礼义就不是礼义,为什么会出现不是礼的礼和不是义的义呢?这是因为,有好些东西,常常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是,实际上却不是,甚至截然相反。也就是说,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礼和义的礼、义,实际上却不是真正的礼和义,而是一种变了质的东西,有德行的君子当然不会去这样做。
形式上好像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非礼之事比比皆是。这期间倒不是没有礼,而是没有按照真正的礼去做。比如说舞蹈,天子在观赏舞蹈的时候是八佾舞,六十四个人,八排,每排八人。这是天子才能用的舞蹈,而诸侯用的则是六排。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以后,他们就僭越,也来享受天子之礼,也用这个八佾舞。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成了“非礼之礼”。孔子对这种现象给与了极其严厉的斥责:“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1《论语·八佾》3·1)
又譬如,在当前的官场上,总有少数为官者,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政绩平平。但却一心只想做官升迁,于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一味投机钻营,搞面子工程。他们貌似履职尽责,亲民为民,而且常常搞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每做一件事,必然记者跟随,大肆宣传报道。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高,非常称职,完全符合“义”的要求。但实质上常常是表里不一,是在作秀。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造恶一方,贻害无穷。这种作秀的行为,一心为民的谦谦君子必然会嗤之以鼻,也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
“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还指那些不是发自内心的礼、义。儒家的礼、义实际上都是要发自内心的,从内到外地表现出来。真心的礼有一种虔诚、一种敬畏,从内心自然而发,表现在身体动作上就是诚挚、恭谨。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虔诚和敬畏,那我们在表现的时候,也就是形式化的、表面化的。比如说丧礼中痛哭流涕,看起来是在流泪、在痛哭,可是内心里并没有悲哀,这便是内外不一。丧礼是亲人之间情感的体现,情感在这时候要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而场面的大小其实不太重要,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些人的做法完全变了味,完全与之相反,只追求表现得很隆重,或者说场面做得很铺张,认为这就是尽孝了。为了把丧礼办得非常好,甚至会聘用哭丧队。哭丧队是外人,无亲无故,就是在表演,他们也确实会表演,哭得比亲人都厉害,但这仅仅是演了一场节目,与儒家的礼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非礼之礼”。包括孝也一样,不是说给父母端碗饭就是孝,而是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意。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对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