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15 领导干部要抓大事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15
《孟子•离娄下》8.2
领导干部要抓大事
【原文】子产(1)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2)济人于溱洧(3)。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4),徒杠(5)成;十二月,舆梁(6)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1)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
(2)乘舆:指子产乘坐的车子。
(3)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密县。
(4)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5)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
(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
(7)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华陽国志》)说的正是孟子的这个意思。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被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孟子对这件事的评价,完全是就事论事,而并不含有刻意贬斥子产本人的意思。为了明白这一点,有必要先来科普一下子产其人。
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姓姬,名侨,字子产。是郑穆公之孙。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二十多年,深受百姓爱戴。《礼记》直接把他比作郑人的母亲,“子产犹众人之母也”。
在子产执政的二十多年间,经历了晋国的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楚国的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期。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子产去世时,“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人们哭着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百姓将来依靠谁呢?孔子把子产身上表现出来的仁爱精神,看作是古代先贤的遗风,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哭着说:“古之遗爱也!”子产死后,家中连发丧的费用都没有。百姓自发捐献葬礼用度,金银财宝不可胜计。可他儿子不肯接受,自己背土葬父于陉山。由此可见,子产爱民之举出于本心,并非作秀。
孔子对子产特别推崇,评价甚高。他认为子产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07《论语·公冶长第五》5·15)即赞扬子产:“自己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孔子认为,对于执政者来说,在治国安邦方面,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由此可见,子产的确是一代名臣贤相,绝非只注重亲民爱民的小惠,而缺乏经世治国的大德。孟子之所以在本章点出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这件事,进而论述大德与小惠的关系问题,正表明了儒家圣贤的坦荡胸襟。不盲目崇拜,不人云亦云,有事说事,就事论事。其目的是为了提醒为政者,要抓全局性、长远性的大事,不能把精力花在局部的短效的“暖心工程”上。这才是孟子讲这段话的本意,而并非刻意贬斥子产本人,也绝不是为了把大德与小惠对立起来,讲大德而废小惠。
实际上,作为执政者,在庙堂要抓大政以利国,到乡间要发善心以恤民,两者都是为政之德,不能绝然分开。就拿架桥来说,这本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善举,但也不是所有河流的所有区段都需要架桥;即使需要架桥的区段,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条件架桥;即使有条件架桥,也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能做到;即使地方官能做到,也要考虑投入成本和利用率。假如那条河是条浅窄的季节河,过河的人又不是很多,未必一定要架桥。子产身为国相,出行时无意间看到有人无法渡河,就施以援手,并非刻意而为,这当然是对的,而且值得赞誉。
如果像现在的某些领导干部,逢年过节,精心选择和预先安排几家贫困户,邀请尽量多的记者随行,进家坐坐,送上抚恤,不疼不痒地寒暄几句走人;在某个工作比较忙的阶段,故意几天几夜的不回家,然后让老婆在上班高峰期跑到单位来大喊大叫:某某某你只要大家不要小家了吗?等等,这才叫典型的“作秀”。与子产的渡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更不可同日而语。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对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