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3 嫂溺 援之以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11-11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3

孟子•离娄上7.17

嫂溺 援之以手

【原文】淳于髡(1)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2)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1)淳于髡(ku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传》等。

(2)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即变通之意。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读解】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的规定。由于有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我们从淳于髡先生与孟子的精采对白方面来欣赏。孟子虽是亚圣,但这淳于髡先生也非常了得他先后在齐威王、齐宣王朝中做过官,是著名的辩士,思维敏捷,口才过人。人虽矮小,其貌不扬,但太史公在《史记·滑稽列传》里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尝屈辱。”是当时齐国准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国际名士。

且看他问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凡,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以“权”释‘”,便出人意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而我们通过学习《论语》和《孟子》的其它篇章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非常重视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客观地说,这段对话的提问,极具挑战性。显然,淳于髡是有备而来他对孟子发出了一连串的问。他先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制的规定因为他知道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是很讲礼制的,答案不言而喻接着,他就出人意外地提出了一个讲礼制的人很难回答的问题嫂子淹到水里,要不要伸手去拉这是一个两难的提问嫂子快淹死了你不伸手去救,就是见死不救,就是不仁而你伸手去救,男女之手就会拉在一起,就违反了礼制的规定。不救则不仁,援救则悖礼。淳于髡对提问的设计是高难度的。最后,他又推而广之,把问题扯到全天下来质问孟子现在天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为什么不去救呢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提得很有水平很有想象力。

反观这段对话的回答,孟子从容有度,既不失原则,又极其机智。孟子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坚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礼制的规定。而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几乎是愤怒地回答"嫂子淹在水里不伸手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这很像今天骂不人道的人是"畜牲"。但孟子愤怒中不失机智,把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称为"变通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善良所至。

对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带着讥讽的口吻回答的"援救天下人要用道。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教育。这与援救掉到水里的嫂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就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难道你淳于髡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潜台词是用你的两只手能办得到吗孟子的回答近乎挖苦,但又不失周到严谨。

按对话当时的历史背景,淳于髡有劝勉孟子出面救援天下人的意思,但却不尽然,而用问题发难于孟子的意味则更为明显。若从正面去理解,他提出的三个问题环环紧扣,以前两个问题为铺垫,诱使孟子回答出需要“权变”的悖论,进而提出“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这一中心议题,从而达到说服孟子出面救援天下的目的。这个设计对普通人来说,确实会感到无可辩驳。但从他提出这些问题的尖锐性和苛刻性来看,他一方面是想以问题刁难于孟子,另一方面则是试图劝诫孟子不可守先王之正道”(朱熹《孟子集注》),而需要采用“权变”的方式去援天下之溺,这就违背儒家的基本理念了。所以孟子以极其机智的反问,回怼了淳于髡的诘问,维护了儒家直己守道,所以济时;枉道殉人,徒为失己”(朱熹《孟子集注》)的信念与宗旨。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