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2 发自内心的恭与俭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2
《孟子•离娄上》7.16
发自内心的恭与俭
【原文】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1)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2)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释】
(1)俭:本义为自我约束,不放纵。常用作俭朴,节省之意。此处取前者。
(2)恶:这里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译文】
孟子说:“为人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欺侮而且掠夺别人的君王,深怕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够做得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呢?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难道能以悦耳的声音、献媚的笑容表现出来吗?”
【读解】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这是孟子的处世哲学。他一直在引导诸侯国君,走上仁政大道;劝诫百姓众人,恭俭礼让他人。
什么是“恭”?作为一个人,能够不欺骗任何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做到前章中孟子所说的至诚(【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98《孟子•离娄上》7.12),这才是真正的恭。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低个头,哈个腰,作个揖,这些姿态事实上都是外在的恭,不是真正的恭。
什么是“俭”?从字面上看,一般被理解为节俭。譬如舍不得花钱,甚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似乎就是俭了,其实不然,这只是狭义的俭。俭的本意是自我约束,不放纵。一个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他对自身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可能暴殄天物,恣意浪费,同时他也不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侵犯别人,这就是“俭者不夺人”。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在上位的人,其最佳行为方式应包括为人谦恭和能够自我约束。有道德修养和谦逊有礼的人是注重仁德的人,不会侮辱他人;一个懂得自我约束的人,就不会掠夺别人钱财,就不会控制他人、操纵他人。
谦恭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敬,其中又包含人人平等的思想,不耻下问的谦虚和恭敬。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恃才傲物,自己优秀,有特权,也就不会对别人谦恭了。而真正能做到谦恭的人,思想观念中时时刻刻是人人平等,当然也就不会欺侮别人了。
然而,那些依靠武力和权力而进行统治的统治者,就会时时刻刻害怕人民不顺从自己。如果是实行爱民政策的统治者,因为他心里装着人民,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待人也就是谦恭的;反过来人民也就会谦恭地对待他,顺从、服从他。
社会行为规范光靠讲是不行的,靠的是每个人的自觉自愿,自我约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以及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不是法律法规,别人管不着,国家法律也管不着,因此就要靠自我约束以及自省自悟,自觉遵守。也就是说,只有在行为上做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才行,仅仅是巧言令色地在音容笑貌上表现出来,那就不能叫谦恭和自我约束,只能叫做伪善。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