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93 顺应天命 施行仁政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10-15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93

孟子•离娄上7.7<2>

顺应天命  施行仁政

【原文】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商之孙子,其丽不亿(1)。上帝既命,侯于周服(2)。侯服于周,天命靡常(3)。殷士肤敏(4),祼将于京(5)。’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6)。诗‘谁能执热,逝(7)不以濯?’”

【注释】

(1)其丽不亿:众多,不止十万。本义成群结伴成对亿:数目多。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2)侯于周服:乃臣服于周。侯,相当于助词“乃”。

(3)靡常无常。靡 无。

(4)殷士肤敏殷朝臣子壮美而敏捷的样子。殷士:指归降的殷商贵族。敏, 疾速;敏捷。肤敏,此处指归降的殷商贵族因心悦诚服,在参与周王朝祭祀活动时壮美而敏捷的样子

(5)祼将于京:在周的都城镐京协助祭祀活动。祼(guàn)古代一种祭礼“灌鬯chàng,祭祀用的酒)祭祀时,在神主前铺上白茅,将酒洒沥于茅,表示神在饮酒。将扶持扶助。京周朝的京师镐京。以上引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6)执热而不以濯:手拿灼热的物品而不用水洗手降温。"言谁能执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朱熹《孟子集注》)。热,手执灼热之物,或言触热、苦热。”(段玉裁注)。[zhuó]洗涤、清洗。

(7)逝发语词无义。引诗见《诗经·大雅·桑柔》。

【译文】

现在,小国效法大国,却又耻于接受大国命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接受老师的命令一样。如果真的感到羞耻,那就不如效法文王。效法文王,大国不出五年,小国不出七年,一定能在天下掌权。《诗经》上说:‘商朝子子孙孙,不下十万余人。上帝既有命令,都向周朝归顺。都向周朝归顺,就因天命没有定论。殷朝臣子壮美而勤敏助周王祼祭于周的京城。’孔子说:‘仁的力量,不在于人多。国君爱好仁德,就能天下无敌。’如果想无敌于天下而又不凭借仁,这就像手拿灼热之物而又不肯用水冲洗降温一样。《诗经》上说:‘有谁想要解除却不用凉水冲洗?’”

【读解】

上节中,孟子讲了齐景公不得已哭着把女儿嫁到吴国去的故事,如此说明在“天下无道”状态下,“小役大,弱役强”的情况。孟子反对这样的情况,反对这个法则,反对弱肉强食。但他又反过来认为,这也是天命“天下无道”时,要生存下去,同样要遵从“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法则,否则或将万劫不复。齐景公也正是这样做的。

孟子继而讲到,当前的社会状态正是“天下无道”之时。而在这种状态下,小国效法大国,却又耻于接受大国命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接受老师的命令一样。要改变这种“天下无道”的状态,该怎么办呢?孟子指出,要学习文王之道。如果以文王为师,大国五年,可能就非常强盛了,小国七年,也可以变得很富裕,或者非常良好了。在这里孟子仍是强调效法先王,主张学习古代的典范。接下来引出了《诗经》的一个故事。“商之孙子”,是指商代遗民,大家知道周代商之后,将殷人迁到了宋国,也就是商丘一带。“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丽”的意思是数目众多“亿”在当时是指十万,跟现在不一样。这句话意思说商代的遗民很多很多。“上帝既命”,周取代了商,这时商怎么办呢?受不受命?商是受命的。因为文王带来的是文明政治,赢得了人心。他不是压制人,而是用好的治理赢得人心。所以说商代遗民都“侯于周服”,也就是“侯服于周”,服从周人的统治。“天命靡常”,天命是不确定的。一般我们说天命就是一种必然性,我们都必须接受。

这里突然来个“天命靡常”,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周人,原先在陕西那边,也就是今天咸阳一带,后来他们推翻了纣王的统治,他们需要一个正当性的理由。中国历史上民众起义,推翻腐败的王朝,都说替天行道。但是纣王说,我是天子,我的君位是天赐予我的,天命是不会改变的。纣王是这样给自己做的辩护。但是周人要改变他这个逻辑,他们说“天命靡常”天把权力授予你,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会改变的。天是否护佑你,得看你做得好不好,能不能代表天意。如果你代表百姓的利益,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赢得了百姓的拥护、爱戴,天才会护佑你;如果你很邪恶,施行暴政,老百姓不接受你,那么天也不会接受你,就会收回祂的任命,剥夺你的权力。这就是说,天意在民心,强调民心、民意。

在儒家传统里,天意都是从老百姓来的,天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老百姓的意愿就是天的意愿。所以天授予天子权力的时候,实际上体现的是老百姓的意志。所以,关键就看你能不能赢得老百姓的拥戴,这是根本的。老百姓如果不拥护你,那么这个时候天就改变它的任命了,这就叫“天命靡常”。

现在,商纣王失去了天命,就是因为他很邪恶,天要改变它的授权,重新授予给周人。这样,周人的政权便是合法的,是“天下有道”的,是值得效法的仁政,所以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但是如果你不能代表天,不行仁政,那就会失去天命,所以他又引用了《诗经》的一话。如果拿到一个热的东西,我们可能会说,马上把它抛掉,然后去洗一洗,降温。我们都想追求好的东西,避免不好的。好的是什么呢?好的就是“师文王”,不能学习纣。这种思想总体上仍然强调天下有两种道,仁与不仁,仍然是一种对比关系。进而印证了“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一普遍的思想。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