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82 为往圣继绝学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9-07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82

孟子文公6.9(5)

为往圣继绝学

【原文】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1)’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2),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注释

(1)这几句见于《诗经·鲁颂》。戎:西戎,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狄: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膺:打击 ②接受承受。惩:惩办。承:抵挡,抗拒。

(2)诐行:拒绝偏颇不正的行为。,古同“拒”,指拒绝、抵抗。诐行,指偏激的行为。

【译文】

“从前大禹抑制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族狄族,赶走猛兽使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使乱臣贼子害怕。《诗经》上说:‘戎族狄族的人被打击而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没有人敢抗拒我。’不要父亲不要君主,是周公所要征服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我怎么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不如此。凡是能够以言辞或著书立说,大胆抵制杨墨翟学说的人,便不愧圣人的学生。

【读解】

到本节止,本章内容全部讲完了。

孟子在这一章中讲了大禹治水,周公相武王,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四个故事,基本上算是把战国之前的思想史疏通了一遍一方面是在说明自己“好辩是不得已”,另一方面则是力图把儒家的正大光明,先进性全力凸显出来也从侧面道出了他要继承三圣事业的强大自信和决心。可以说,这一章是孟子眼里的一部中国文化小史,是孟子心中的一篇儒家思想宣言。

孟子俨然以“三圣”传人自居,自认为他的好辩,就象夏禹治洪水、周公驱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是出于不得已。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明“不得已”之故,从而表明非如此不可的决心。文章议论滔滔,洋洋洒洒,确实是一篇很出色的辩护词。

孟子认为,当时社会存在人心不正、邪说和错误言论横行、行为不端等问题。觉得自己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作为圣人之徒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捍卫圣人之道,积极纠偏改正。所以他说自己“好辩”是“不得已”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之所以成为名句,是因为人们发现这句话很有“弹性”,但凡遇到本不想那样做,但由于内心的道德律和责任感,促使自己却不得不那样做的情况,便可用“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来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担当。

孟子确立大禹、周公、孔子这个典范后,是要“以承三圣”,继承前面三位圣人的事业,所以他决定距杨墨。因为孟子距杨墨,儒家这个学派就会越来越凸显。因此,本章是孟子展示儒家这个学派的观点、立场、纲领的重要篇章,是孟子亮出儒家大旗的思想文化宣言。

孟子最后说:“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大庭广众之中,我敢于亮明我的立场,旗帜鲜明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地批判杨墨之道。能做到这样,就是圣人之徒。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长河中,唯有圣人之徒,才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