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81 亚圣的担当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9-06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81

孟子文公6.9(4)

亚圣的担当

【原文】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1),杨朱(2)墨翟(3)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4)曰:‘庖有肥肉,厩有肥,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5)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6),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注释

(1)处士横议: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放肆地议论时政。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这里指横暴放纵。

(2)杨朱:魏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3)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有一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后自立学说,聚徒讲学,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主张兼爱”。

(4)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

(5)闲:规范、捍卫。

(6)放淫辞:排斥淫邪的言辞。放,此处用为放绌之意,指放逐、斥退。

【译文】

“圣王不出现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在野人士横暴放纵地议论时政。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属于杨朱一派便属于墨翟一派。杨氏主张为自己,是不要君王;墨氏主张兼爱,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不要君王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棚里有健壮的匹,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田野上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着兽类去吃人。’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要用邪说欺骗百姓、阻止仁义的施行。仁义被阻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食。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要规范先圣的道路,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使邪说歪理不能再流行。邪说兴起在人们心中,会危害人们做的事情,事情受了危害,也就会危害政务。即使圣人再出现,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读解】

本节讲孟子距杨墨之事他在本章开头就讲了,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太平之后,动乱又来了。动乱的标志就是“圣王不作”,贤明的君王不再出现。“诸侯放恣”,是说各路诸侯放荡不羁。“处士横议”,意思就是江湖上的那些读书人议论纷纷、喋喋不休。其中,“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朱、墨翟是两个思想家,他们的言论充满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天下那些议论,不是归向于杨朱,就是归向于墨子。

杨朱、墨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孟子对这两家的基本思想有一个概括。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杨朱思想的典型特点是绝对利己主义,就是不要社会、不要国家,它的本质是“无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绝对一样的,爱应当是面向所有人的。墨者夷之(见【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6、067《孟子•滕文公上》5.5<1><2>讲到:墨家认为“爱无差等”,我对我父母的爱跟我对其他人的爱是一样的,这就是“爱无差等”。你坚持这样的观点,就等于你不要家庭了,就是眼里没有父母。

这两个观点,在孟子看来,都是不好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如果你不要了家庭,不要了国家,这种所作所为就跟禽兽差不多。孟子认为,不要家庭,不要国家,这样的行为就形同于禽兽。

然后,孟子引了一句话,是比喻“无父无君”这种言论有什么危害。他引的是公明仪的话。公明仪是曾子的弟子“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厨房里放着很多肉,马棚里养着很多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荒郊野岭到处是饿死的尸体。有肥肉,有肥马,这是讲统治者。讲老百姓,是有饥色、有饿莩。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孟子认为:只要国家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率兽而食人”,相当于你们统治者带着一群野兽来吃我们老百姓。

孟子讲这个比喻,是为了过渡到他对于杨墨之言、杨墨之道的批判。孟子马上讲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假设我们不让无父无君的杨墨之道销声匿迹,不让孔子之道发扬光大,我们就等于听任那些异端邪说来欺骗老百姓,让仁义的康庄大道走不通。“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仁义本身如果没有得到实现,或者说仁义之道没有清晰地表现出来,那就相当于你领着禽兽来吃老百姓,人与人之间也会互相残杀起来。

孟子认为处在一个异端邪说的时代,而异端邪说以杨墨之道为代表,因此感到深深地困惑、深深地担忧。孟子说:“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他说:我为此深深地担忧。“闲”是捍卫的意思。我要捍卫那些先王先圣的道理,我要批判杨、墨的言论。“放淫辞”就是对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我要把它们扫荡干净。“邪说者不得作”,就是使那些异端邪说不再兴风作浪。这是孟子想做的一件事,因为他认为思想的作用是很大的。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思想,会直接影响到你做人做事,会直接影响到你治国理政。

下面这句话揭示了人内心中的思想与做人做事、治国理政的关系。孟子说:“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心里一旦有了邪念,就会不利于你做好事情做事一旦有了邪念就会不利于你治国理政。孟子这里把一己之心、外在之事、全国之政三者联系起来了,只是从反面来说而已。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即使又有圣人站出来,他也会认为我这样讲是对的,从而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本节可以看出,孟子不愧为亚圣!他忧国忧民,胸怀坦荡。面对异端邪说危害社会、危害民众之事,不回避、不退缩,直面问题,勇敢反击。一句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道出了他的忧惧和反杨墨学说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古圣先贤的道义担当。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