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5 讲求绝对平等 必将祸乱天下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5
《孟子•滕文公上》5.4<6>
讲求绝对平等 必将祸乱天下
【原文】“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1),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2)运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3),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4)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1)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有两样。
(2)五尺之童: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3)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4)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与精致的草鞋。
【译文】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精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读解】
结合前面的讨论,农家学说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内容:一、君民并耕;二、市价不二;三、国中无伪。这大概是陈相弃儒学农的立论。但我们要问的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儒家虽然崇尚“大同”,但它作为一个目标的努力,是有过程的。而陈相描述的观点只见结果,不必过程,一个真空的状态,显然是把“大”装进了“小”。持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何止是陈相呢?大概在陈相之后,那些披着好意,借着批评之名,而行攻讦之实的事就不绝如缕了。人性的龌蹉,自此泛滥,至十年动乱期间竟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孟子认为,“不齐”,乃物之情,若以“均等”治国将乱天下。世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就如同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表面上的绝对平等,其实质是绝对虚伪的。可见,劳心者为民选才,兴农兴教,可调和“不齐之齐”,焉能“ 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总的来看,这一章文字很长,内容却并不算太复杂。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对当时流行的农家学说的有力批驳,又可以看作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从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必然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这种分工的出现,就必然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当然,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必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一些矛盾和对立。但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这是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的复杂情况,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行的农家学说就是这些各种各样观点中的一种。他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他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他的这种观点和做法怪异而新鲜,吸引了不少人,就连一向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陈相兄弟不仅背叛了师门,而且还公然去拜访孟子,宣扬自己新学到的农家学说。
孟子当然不会容忍陈相兄弟的行为,也不能不对许行的学说展开批驳。于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贯擅长的推谬手法,一问一答,把许行及其门徒的做法推到了极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就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孟子这才展开自己的正面论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论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驳倒了许行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展开了对于陈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学的行为的鞭挞。
情况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而且,《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经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所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论述。
平心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如果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去看,许行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也是有一定意义因而具有吸引力的。可是,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程来看,他的观点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进入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们今天有谁会想到要自己造一台电视机然后才来看,自己造一辆汽车然后才来开呢?那不被认为是疯子才怪。同理,从总体和全程的角度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象概括。
就现有文献来看。《汉书•艺文志》虽曾著录《神农》二十篇,但已经散失。所以真正要研究农家学派,《孟子》本章还是极为重要的资料。这也是值得顺便一提的。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