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1 无懈可击的追问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6-26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1

孟子滕文公上》5.4<2>

无懈可击的追问

【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1)而治。今也有仓禀府库,则是厉(2)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3),以铁(4)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票易之。”

【注释】

(1)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

(2)厉:病。

(3)釜:金属制的锅;甑zèng):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àn):烧火做饭。

(4)铁:指用铁做的农具。

【译文】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钱买来的。

【读解】

上节概要介绍了事件的背景,本节进入中心议题。

彼时,孟子碰到了不同观点的农家。认为贤君的标准,必须是事必躬亲,与民众毫无差别的一起下地干活,一起烧火做饭。滕君既为贤者,就应该和百姓一起耕作,否则,就不能拥有粮食。言下之意,惟有躬耕才叫贤。另外,现在滕国仓库的储粮如此充足,再劳役人民供养自己,怎么能够叫贤呢?这是许行表明农家“君民并耕”的一个治国主张。

这个主张听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百姓自食其力,国君也自食其力。但在这个看似不错的主张之外,如果我们换个角色,譬如老师布置一个作业,然后你说这个老师也把作业完成让我看一下,那么这个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总之,你要跟我一样做作业,才叫好老师,就是这个观点。由此可见,许行这一貌似很对的观点,实际上问题多多,完全经不起推敲。

但如何反驳这一观点呢?一般人很可能会说,你说的不对,当国君的完全没必要事必躬亲,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假如这样,对方一时半会儿肯定接受不了你的观点,必定又是一场唇枪舌剑,谁也说服不了谁。

孟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孟子既然被誉为亚圣,他必然有大境界,很通透、很立体性的思维,时时事事都会展现出自己的雄才大略与语言技能。他以问为答,阐明观点。连续的追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儒家认为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有远近亲疏的,你不可能与每个人一样亲,社会在根本上是人伦结构的呈现。进一步说,人在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在儒家看来是没办法一等于一的,它是多元的存在。换句话说,物之不齐是常形。基于这样的一个角度,孟子接连发问:“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许子自织冠否?”“许子自为釜甑,铁耕乎?”

陈相说什么呢?他只能如实回答这个许先生,既然是做农业的,一定吃自己种的粮食。但是,衣服、帽子、釜甄、铁器等诸多生活用品,无法自己做,只能用种地的粟向别人交来。陈相被这样一问,应该已经明白了一大半,他想继续坚持许行的观点,显然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了。接下来的对话则更为有趣,陈相在和孟子的语言对答中,完全顺从了孟子的观点。孟子则进一步旁征博引,讲明了社会分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