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18 君王与独夫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18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8
君王与独夫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释】
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读解】
儒家提倡忠孝观念、仁爱思想和仁政治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君臣大义,是指国人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讲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所说的君是指国家,非专指某个人。臣指臣民,是全国的老百姓。忠君的终极目标是忠于国家和谐共从、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事业。君主能代表这样的事业,才值得尊重。否则君主某人就是要被遗弃,要被天下人民共弃之的民贼。
在这一章里,齐宣王向孟子发问:“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也许他是对这类事件原本就有看法,真心想听听孟子的评论。抑或是他想故意刁难孟子,认为既然儒家提倡君臣大义,而对于“臣弑其君”这类事件,看您老夫子又作何解释?若非如上两种意图,那么就只能说明齐宣王心存“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野心,想在此试探一下,看孟子能不能支持他的想法。
而孟子则从容淡定的回答说:“于传有之。”齐宣王又进一步逼问:“臣弑其君,可乎?”此时孟子铿锵有力的回答道:“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孟子在这里既表明了自己对这类事件的看法,又赞扬了周武王顺应民心,伐暴救民的伟大功业,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实行仁政,忠君爱民的政治主张。此时,齐宣王应该对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思辨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了吧!
至于后世有人把愚忠愚孝的腐朽思想硬性强加在儒家头上,除了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别有用心外,就只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罢了。确切地说,愚忠绝不是儒家忠孝主张的产物,“而是独裁皇权强加给臣民的无理戒律,是专制独裁者为了达到唯我独尊的目的而鼓吹君权神授,忠君卑臣,皇权无上等论调。要求所有臣民无限忠于皇帝,无限热爱皇帝。这里的无限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必需的,是用来束缚臣民的精神枷锁。”
“由是可知,去暴宜民为大忠,唯君欲是从而昧理悖义为愚忠。故曰:认为愚忠是儒学忠孝主张产物者,不学无知之徒也。君子行大忠:日孜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先务,为天下人民谋福祉。”(摘自秦治《大忠为民》,见《平凉传统文化网˙传统文化˙学思践悟》)。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对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