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88 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3-13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88

《论语· 子张篇  19.22

【原文】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其实并无失传,仍然在人们的生活里呈现。贤能的人掌握了这个道的根本,不贤的人只是认识了个道末节,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传文武之道。我们的老师,在何处不是学习?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学记】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

王鹏翔

卫公孙朝即卫国大夫,因为当时在鲁国和郑国,以及楚国皆有公孙朝,所以特别在前面加了一个“卫”字,以示区别。

卫国的公孙朝对子贡说:“仲尼焉学?”,“焉”字可以作何字解,意思是孔子的学问这么渊博深厚,他是从何处学来的?他的老师又是谁呢?纵观当时诸国,可以担当孔子老师的人可以说寥寥无几。

子贡客观而坦诚地从三个方面答复了他的这个问题;

其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即周文王,武即周武王。而孔子被后世誉为“宪章文武”,意思是孔子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仁徳和智慧。在当时,整个社会现状处于几近崩溃的边缘,无论是人才,还是政治体制,都不可能出现一个可以堪称为孔子老师的人。这是公孙朝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而子贡恰恰解释了他的疑惑,也就是武之道并没有落寞,他依然存在,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此道或许不在主流,却存在于民间,融进了每个老百姓的血液中,也就是在文化基因里,所以子贡说“在人”。

其二:“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贤即贤良的人,而贤良的人之所以能够贤良,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先王之道的难能之处,所以,他自愿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去应用。即使不贤良的普通人,也能借着文武之道的光芒启迪生活,指引人生。这就是文武之道的可贵、伟大之处,祂正在各类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向世人展示。

其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而这一句话道出了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真正原因。夫子焉学,就是我们的老师何处不是在学习呢?文武之道以根植于这广阔的华夏大地,深入于民心,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沃土里,深感使命重大的夫子,于每时每刻,孜孜不倦地吸收着,成长着,他秉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人生准则,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凡是一切善的言行他都会吸收,凡是一切不足的地方,他也会用自己的智慧去鉴别和思考,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在常人看来,夫子好像没有老师,其实处处都有夫子的老师,他的老师并不固定,唯有进徳修业,继承文武之道为自己一生学问修养的标准和方向。

以上三点,即是子贡对公孙朝所提问题的解答,亦是孔子之道的根由。

【按语】:夫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此为无常师之佐证,夫子之所以无常师,皆因文武之道深植于民间而无所不在,贤者知其大,不贤者亦能知其小,大小相成,成于文武之道。公孙朝之问,在于审时,亦在度势,在此礼崩乐坏之时,何能有如此伟大人物?上天所赐焉?

大道容于民

百姓得其行

夫子无常师

宪章文武承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历史往事,所由前代之所传而记忆认识之。贤与不贤,各有所识,惟大小不同。贤者识其大纲领,从讲究来。不贤者,行不著,习不察,记其小节目,从闻见来。而其为前代之传统则一。孔子学于此文化传统之大道,故可无所遇而非学。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能沛然若决江河。颜子亦能闻一知十。孔子即其未坠于地而在人者学之,文武大道之传入在目前。旧传言孔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即其无常师之证,然犹恐非此章孔子焉不学之义。盖孔子之学,乃能学于众人而益见其仁,益明其道。

《四书恒解》:公孙朝之问自是尊重夫子,此问必不可少,自尧舜以来,圣人修己治人之道至文武而集大成,其播之天下后世者,皆其得之心性,修之家庭也,第其散著而博远随人,资学所造,不拘一途,未坠于地,言其礼乐法度具在。

《论语正义》:孔曰:“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贤者识其承天治人之大,不贤者识其名物制度之细。文武之道,所以常存,而夫子删定赞修,皆为有微之文献可知。

《四书遇》:文武之道未坠于地,仲尼只是宪章文武,子贡却说他“焉不学”、“何常师”,是形容圣学妙处。

《论语义疏》:人有贤否,若大贤者,则学识文武之道大者也;不贤者,则学识文武之道小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夫子以追求仁道为最高学问,天道示现、一草一木都都彰现,符合忠、孝、礼、智、信的一切善行都是夫子的老师,夫子以此学乐而忘食,故夫子为无常师。人人都可成贤成圣,只一个根性、追求、精进,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夏荷:孔子秉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人生准则,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真可谓人生处处是道场,感悟天地,人伦,自然。进德修业,继承文武之道,他的老师在仁厚的天道。

止语:贤者识得正道,时时处处都能善遇良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为学之道,就是孔子无常师的最好总结。

颜姐:贤者知其大,不贤者亦能知其小,大小相成,成于文武之道!故曰孔子无常师,但“三行人,必有我师"!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