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8 特殊的贫富差距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8
《论语·季氏篇》16.12
【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齐景公有马四千匹,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学记】特殊的贫富差距
王鹏翔
程子认为此章属于错简,《论语·颜渊》篇“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应当在此章之首,而钱穆先生认为这句经文出在“其斯之谓与”最为禘当可从。而此章之所以在前面没有出现“子曰”二字者,亦要特别说明。此章承接上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而伯夷、叔齐即为其人。再从《论语》文例来看,凡是举古事古礼,章首全部无“子曰”字,再三比较,今遵从钱穆先生所言。
“千驷”,一驷为一乘,一乘四匹马,千驷亦可称为千乘,就是四千匹马。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私产丰厚,如果其非齐国之君,还会拥有这么多的财富吗?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他虽拥有如此多的私产,但其逝世后,民众不觉得他有什么值得称赞之处。由此可见,生前虽拥有巨大的财富,但因为无德行而无法获得死后之盛名。恰恰与齐景公相反的伯夷、叔齐二人,志节高尚,抱着不食周粟的决心,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可谓人穷志不短。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德行被一代又一代的民众所传颂。
此章以齐景公之富,伯夷、叔齐之贫为例,以勉励学人当修己徳,以留其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即此并非重身后之虚名,乃是以徳为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者是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生前有德行,死后必留美名在人间。正如《诗经》所云:“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为人称述的并不在富,富只不过是不同于人而已,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按语】此章直指贪心之弊端。世人皆知财富好,实乃够用足矣。君子立身处世,为徳最尊。有徳胜有财,此徳在我能养性,居众能养人,而后能得仁,经世济民,四方称颂。
景公马千驷
难抵命终时
夷齐饿首阳
盛名传万世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千驷,四千匹。即谓有千乘之国。首阳,山名。夷、齐居首阳,采薇而食,故曰饿。夷、齐让国而饿,齐景公居位而富。然民之所称,在彼不在此。
《四书恒解》:此章为贪夫棒喝,着眼在死之日道于今人之所以为人,以其得天地之性,全性而归,形骸有尽,神明无尽,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世人狃于利欲,以荣华富贵不朽之业,不知此身如寄第患不能尽性,有愧于人耳,苟其愧虽穷,饿亦乐,若其有愧,虽富贵何荣?
《论语正义》:正义曰:“此章亦孔子语。《陈祥道礼书》云:‘诸侯六闲,卫文公之騋牝三千,齐景公之有马千驷。三千则近于天子十二闲之数,而千驷又过之,是皆僭侈而达礼者也。’”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于首阳,不是其禄。”
《四书遇》:崔抒杀庄公,立其弟景公,景公不能为兄讨贼,而但涕泣牛山,贪恋富贵,感叹生死,故孔子以夷齐比伦,只指其让国一事,全以贫富生死上立论,“不食周粟”,本文所无。
《论语集注》: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论语义疏》:多马而无徳,虽饿而有徳,称义无息。言有徳不可不重,其此谓之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颜回箪食瓢饮,看似是最穷困潦倒的,但他的人格精神深深吸引着后儒,受到世世代代的称颂。
颜姐:“世人狃于利欲,以荣华富贵不朽之业,不知此身如寄第患不能尽性,有愧于人耳,苟其愧虽穷,饿亦乐,若其有愧,虽富贵何荣?"物质的富贵与精神的荣辱熟轻熟重,当以德为贵,誉为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