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7 千年一遇的高人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7
《论语·季氏篇》16.11
【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努力学习,生怕赶不上。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以求通达其道。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学记】千年一遇的高人
王鹏翔
此章经文,可见两种人,以求道求达之人为最难得,夫子用两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来勉励学人,愿大家都能成为求道求达的人。
第一种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如不及”者即唯恐来不及的意思。有人见到别人行善,心生喜悦、羡慕,于是努力地向所见之善行靠拢,向善之心甚为诚恳,生怕自己赶不上,行之有失。见到邪恶的行为,因善心使然,又尽力去回避,就好像把手伸进了滚烫的锅里,马上缩手。此处,夫子以生动的比喻,将善人向善避恶之心勾画得惟妙惟肖。然而类似的善人,夫子不但见过其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言论,由此可见,向善之心,人人皆有,向善之人,处处皆是。
第二种人:“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隐居”有两义,一说:在没有发迹之前,默默无闻地作学问。另一说:避开世俗,专心求学问。此两义并无冲突。当一个人怀抱着志向,甘于寂寞,在孤独中求取学问,当学有所成时通过全方位的实践,然后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乃至治理国家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为“达其道”。闭门读书,安贫乐道,十分难得,又能将所学游刃有余地应用实践,为治理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如此之人极为罕见。商汤时期的伊尹在年轻的时候,乐求尧、舜之道,一边耕种,一边求道,其学问道德不久便闻名于世,很多权贵前去邀请他,后来辅佐商汤,国家得到大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清明盛世。然而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就孔门弟子而言,颜回“隐居以求其志”,在陋巷,箪食瓢饮,乐在道中,可惜英年早逝,没有将其平生所学实践于世。
所以夫子在此章最末处感叹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就是在说隐居求志的人曾听说过,但是通达于其道的人,未曾见过。此言亦有两义,其一:勉励学人当以求道为重,善虽难得,然而作为君子,求道第一,善能只是基础。其二:夫子此语也有可能是在说颜回,可惜没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暂且当作臆测。当时颜子乐道,道德修养方面更被夫子以仁许之,可惜颜子早死,无从得知他后来的建树。历史没有假如,但颜回“隐居以求其志”的事迹却是每个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的事实。
【按语】:夫子之学,以道最贵,以用最难,两者不可或缺。用在道中,道在用中,若是只求于善,无求仁之善行则无以成道,夫子故有此章之语耳。
善恶本有别
人人皆能解
唯道最难得
君子当求索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见有两种人。善善恶恶,出于其诚,是亦仁人矣,然不知求志达道者。
盖圣人之学,以经世为本,而不以独善为极。不惟成己,亦当成物。孔子门下,颜闵之徒,亦其庶几。然仅见其隐,未见其用,故曰“未见其人矣”。斯孔子甚深慨叹之辞。
《四书恒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诚意者也。行之不息,驯至乎天理,纯全即为成徳,但宇宙事功非但一为善可了,经纬人纪,辅相天地可穷、可达,非究极乎性命之精而贯通乎万物之理者,不能随时处中。孔门诸贤,志善者多,希圣者罕,故即古语而敬励之。
《论语正义》:孔曰:“探汤,喻去恶疾。”
正义曰:“‘如不及’,如己所不及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云:“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者,恐其及己也。”
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逢其所守之道者也。
《论语集注》: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论语义疏》:袁氏曰:“恒恐失之,故驰而及之也。”
颜特进云:“好善如所慕,恶恶如所畏,合义之情,可传之理,既见其人,有闻其语也。隐居所以求志于世表,行义所以达道于古人,无立之高,难能之行,徒闻其语,未见其人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静心.贤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芳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一一从善如流的善人。‘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一一坦荡荡的君子,让人想起三国的诸葛亮,志求治国之道,才有隆中三分天下之远见,终助刘备完成大业。
止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我们还是先做好能分清善恶的第一种人。
颜姐:“本章见有两种人。善善恶恶,出于其诚,是亦仁人矣,然不知求志达道者!盖圣人之学,以经世为本,而不以独善为极!”隐学然后达道表于世,只是千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