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5 每个人给自己划了等次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9-26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5

《论语·季氏篇16.9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学记】每个人给自己划了等次

王鹏翔

《论语》开篇,便以学为先,以学为乐事,由此可见孔门对为学之道的重视,从而也说明了为学之道的重要,学乃是为人之正途,唯学能让人下达于人伦礼乐,上达于天理法则,于实践中实现圆满人格。

此章将为学划分了三个层次;上等次是“生而知之”,一出生就能知道,属于天才,可遇不可求,只尧、舜有如此禀赋,古往今来的记录中鲜有其他人。况且生而知之,并非以学而知,如此则不再是以学而知的范畴之内。次等是“学而知之”,通过学习而知道的,比如孔子、颜回、曾参等,他们虽非生而知之者,但在人群中亦属罕见。再等次是“困而学之”,困者未通,在生活实践中,还有未通处,存在疑惑,为此而思考再三,终无所获,于是发愤学习,以求知之,一般学者皆属于第三种。

但是,无论上、次、再,虽或所知的途径不同,知道的时间有长短,但所知的内容是相同,夫子此言意在勉励学者,无论是因何种原因,何种目的,只要善学能学,并不影响结果。譬如有三个人去同一个地方旅行,虽然到达的方式不同,但所看到的风景并无差异,最终在目的地领略最好的境地。

而最为遗憾的莫过于困而不学的人,此种人并非天赋不行,或者资质不够,乃是完全的放弃了自己,放弃了求知的本能,甘愿成为一个长着眼睛的瞽者,此语为夫子对学者的告诫之言,以期告诫后进莫要做个末等人。

【按语】:生而知之靠先天,学而知、困而知者靠后天,非禀赋所能限制孔子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此有圣人有教无类之伟大创举,以开千古教育之先河。吾人今日能知圣人之言,甚幸学以知道者,并非资质,亦非年龄,乃是主动的奋进,自觉的求知欲若吾人能有此种精神,何愁学不能立,学不能达也!

天生禀赋属上等

学知困知道亦同

圣人此言勉学人

莫作困者路上行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知字学字及知之学之两之字,皆泛指。生而知之,谓不学而能也。困,有所不通。如师襄之于琴,上也。孔子于琴,则次也。证《论语》,孔子不自承为生知。然则学者不当以非生知自诿,惟当以民斯为下自戒惧,斯可。

《四书恒解》:人之生也理同而气质不同,故生学困而各异,然生知者绝无。惟困知者天下皆是也,然困者其质不困者,其性果能从事学问思辨笃行五者,百倍其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亦圣人也。

《论语正义》:正义曰:“上、次、又次,皆言人资质之殊,非谓其知有浅深也。”中庸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郑注:“困而知之,谓长而见礼义之事,己临之而有不足,乃始学而知之。”

《论语集注》:困,谓有所不通。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困而学之”是普罗大众的熟性,就是说站在同一的起跑线上。今天的教育是同一时间起步的,只是有些人学成了各层阶级的精英人才,有些却是反道而驰,成为社会的危害人员。站在这个角度看,后者便是困而不学了,在平等的教育基础上还是放弃自己,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止语:等次是自己划的,也可以靠自己改变固有的等次,方法就是学习,学习的态度决定格局。

颜姐:“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过程会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君子惟学为贵!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