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78 很少有人懂的一件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6-19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78

《论语·卫灵公篇》15.3

【原文】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子路说:“由啊!懂得‘徳’的人太少了!

【学记】很少有人懂的一件事

王鹏翔

此章容易联想到前章子路看到夫子和同门在陈地断粮,心里生出不高兴的情景,所以夫子在经文中所说,有可能是针对子路的情绪而言但中间又隔了夫子问子贡的章节,由此而知,这一章与子路愠见没有直接的联系,并非同一时间所说。但从第一章到此章,夫子所言,直指根本,对于学问的提高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徳”的本意是惪(de),惪从直心。徳是通过自我的不断修正之后,于心里生成的涵养,只有注重修己以正的人才能真正的明白“徳”,知徳,懂德。但是修己的人有多少呢?在春秋时代夫子就已经对子路说“知徳者少”,这样的话只能对着自己的弟子说,看来懂“徳”、知“徳”的人是少之又少。德是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必由的途径,夫子对子路这样说,是想提醒子路能以修德为本,除非从心真修而得于心,才能体会德的意味深长,最终成为有徳养的人。

【按语】不能于心修徳,故而无法知徳,徳不知,从何学起?学何所益?有学方有徳,有徳方能成仁,此学之本也。

徳由学所生

非学徳不成

夫子告子路

以徳为根本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此章只是孔子告子路、言知徳之人难得。徳心修于己而得于心,非己之实有之,则不能知其意味之深长,故知者鲜也。

《论语讲要》:徳的本意是惪(de),惪从直心。心的本体寂然不动,名之为道。动则必变,虽动尚未变化,其必仍直,而不枉曲,这叫做徳。不是修道的人能知道徳,所以知徳者少。

《论语正义》: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于知徳。”

正义曰:中庸之的,民所鲜能,故知徳者鲜。

《论语集注》:徳,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徳味之实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见发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徳是通过自我的不断修正之后,于心里生成的涵养。” 非常认可这句话,徳行体现在涵养上,就成了习惯,行走坐卧都在表发。

芳草:夫子此说有点无奈吧,与其说懂德者少,不如说执政的上位者不懂德,如果都为政以德,天下何愁没人懂呀!

颜姐:“徳心修于己而得于心,非己之实有之,则不能知其意味之深长,故知者鲜也”。德是修学而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去学,故知德者少!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