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77 有趣的对话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6-17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77

《论语·卫灵公篇》15.2

【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所学的知识始终的。

【评析】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而这个内在的东西应该就是“道”吧!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学记】有趣的对话

王鹏翔

识就是“默而识之”的识,将学习得到的东西默记于心。在子贡和部分孔门弟子看来,夫子的博学多才是他们学习的方向和榜样,并以此不断地向夫子靠拢,总以为这样就能学习到夫子的真传了。夫子在日常中发现了大家的这一观点,但又不好直说,直说并不一定有用,需要找一个契机,找一个代表来提点,以纠正大家的这一观念。

子贡善思善学,是比较妥当的对象于是夫子便问子贡:“赐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知道”子贡果然不出夫子所料,很爽快地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子贡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转念一想,夫子既然这样问,必有原因,难道我的看法是错误的吗?不然他老人家怎会突然这样问我呢?这是子贡的善思之处,正是子贡后面的这一反问,让夫子才有继续说下去的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子贡当时直接说“是啊”,夫子还会继续说吗?如果夫子会继续说下去,又何必这样问呢?其实夫子这一问的目的,就是想得到子贡“难道不是吗?”的这个反问。以反问发动反思、反求若无此问,即使把答案告诉了,又有什么用处呢?难道不是吗?

夫子见子贡反问,于是点点头,心里很满意的说:“不是的,我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一个根本的东西贯通全部。”那么夫子所说的这个贯通知识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个观念夫子之前曾直接告诉过曾子“我道一以贯之”。但与今次问子贡大有不同,核心全在这个“之”字上,对曾子说的时候此“之”为“道”,对子贡说的时候,此“之”为“学”,学道本来一体,没有学,又如何能闻道,得道呢?相反的,道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得来的,并非凭空由他人所赐予。

之关键,在于思考,在于领悟。而此学之本质,重在忠恕,志在于道。无论是多么广博的学识,多么多才多艺,若无忠恕,便已经离大道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因此上,只有忠恕才是根本,这个根本是要通过行动来落实,去实践的。单凭文字语言,远远不能将人性之美发挥出来,亦无法感知圣人的宽厚广博,如此多多地学,又有何益呢?

【按语】夫子之圣教以一贯之,整部《论语》亦是以一贯之,圣人千说万讲,总不离最后之“一”,或者论“一”之可贵,或者言“一”之路径,或者言“一”之特征。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以克己复礼,以天下归仁。

弟子误圣教

圣人以问调

多学总归一

无事不离道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一以贯之,与孔子告曾子章一以贯之,两章之字所指教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之,之指道。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之指学。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道之所得本于学,学之所求即在道。学者当由此两章在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谓孔子告曾子者其义深,告子贡者其义浅,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测曾子、子贡两人所学深浅,则殊未见其诚然。

《论语正义》: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阮元曰:“贯,行也。此夫子恐子贡但以多学而识学圣人,而不于行事学圣人也。夫子于曾子则直告之,于子贡则略加问难而出之。卒之告子贡曰:‘予一以贯之。’亦谓一皆以行事为教也,亦即忠恕之道也。”今案:夫子言“君子博学于文”,又自言“默而识之”,是孔子以多学而识而贵,故子贡答曰“然”。然夫子又言“文莫我犹人,躬行君子,未之有得。”是圣门之教,行尤为要。

荀子勤学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董子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四气者,天与人所同也。天与人一贯,人与己一贯,故一贯者忠恕也。孔子焉不学,无常师,无可无不可,异端反是。孟子以杨子为我,墨子兼爱,子莫孰中,而不知有当为我、当兼爱之时也。为杨者必斥墨,为墨者必斥杨,杨已不能贯墨,墨已不能贯杨,使杨子思兼爱之说不可废,墨子思我之说不可废,则恕矣,则不执一矣。圣人之道贯乎为我、兼爱、执中者也。执一则人之所知、所行与己不合者皆屏而斥之,入主出奴,不恕不仁,道日小而害日大矣。

史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惟孔子无所不贯,以忠恕之道通天下之志,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非徒恃乎一己之多学而识也。忠恕者,洁矩也。洁矩者,格物也。格物而后致知,故无不知。由身以达乎家国天下,是一以贯之也。一以贯之,则天下之知皆吾之知,天下之能皆吾之能,何自多之有?自执其多,仍执一矣。

《四书遇》:王阳明曰:“老子曰:‘道生一’。当其为道,‘一’尚何有也?然‘一’虽非所以为道,而犹近于本;学虽非离于道,而己涉于末。二者则大有异矣。虽然,此为未悟者辨者,学者真悟多即‘一’,‘一’即道也,斯则庶几为夫子之‘一贯’矣。”

《论语集注》: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众形,匪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徳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愚按: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经典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学习为明理,践行为实践。“道之所得本于学,学之所求即在道。”

芳草:学为始点,仁为终点,“一”为道,道为忠孝礼智信,万法归一,故夫子千说万说不离其中。 如果只学不去实践,终究是书呆子一个,故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样理解不知合文意否。互勉!

颜姐:“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用现代的话语,应该就说触类旁通之意吧。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