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22 好色的心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22
《论语·子罕篇 》9.17
【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学记】好色的心
王鹏翔
这一章古人认为是有来历的,夫子之所以这样说,源于受到了人物的感触。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夫子说这话的时间大概在鲁定公十四年,当时夫子还在卫国,卫灵公向来很宠爱他的妃子南子,有一次,他和南子同车出游,声势浩荡的招摇过市,引来了很多行人的驻足观望,且评头论足,夫子当时就坐在第二辆马车上,看到此情景,发出了此感叹。
这里的色,也未必就是男女之色,佛典《心经》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说的“色”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质。而色与淫又有相同之意。《楞严经》中,“淫”字出现了五十多次,每列举者不仅仅就只限于男女的情爱上,凡是对一切功名利禄、世间的人我是非太过执着,不能行中道,轻修徳者都属于“色”和“淫”的范畴之内。如此来看,不只是卫灵公,我等凡夫俗子何尝不是夫子所说的“好色”而不“好德”的范围之类呢?
细想一下,在一日之中,我们的心真正能属于自己静心去思考、反省、总结善行、善念的时间有多少呢?遇到喜欢的人会忍不住多说几句,看到美好的事情会迷恋在其中,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忍不住多说几句。时常沉醉在市井、功利、是非之中,乐不思蜀,让大好的时光就这样付诸东流,实在是太可惜了!
宋明理学家们为了帮助人们对治自己的邪念淫心和一切不良品性,专门发明了《功过格》以示提醒。后来在《了凡四训》中也有这样的记录,云谷禅师为了帮助袁了凡先生改变命运,建议他多行善事,以生善心,专门做了《功过格》,将一日的功和过、善念和恶念都记录下来,以方便自己反省总结,进而将好色之心变为好徳之心,如此才不算辜负圣人的教诲,不辜负自己。
【按语】
一、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感官所降服,正念和修德之心无从生起。只有在每一个当下不断的转变自己的心念,如此不断的反复自省,好色之心总会有机会变成好徳之心。
二、好色之心为凡夫,好徳之心乃圣贤,心念不正,终为凡夫,欲正其心,先正其念,以念正其心,以心正其念,相续不断,好色之心必成好徳之志。
好色使人迷
好德与道一
若要心坦荡
唯与徳相惜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叹时人之尊于徳而厚于色。读《论语》贵亲从人生实事上体会,不贵多干其他书籍牵说。
《论语讲要》:贤由修学而得,徳是人,人本有,所以说徳比较谦虚。
孔子说这话,是感叹灵公无道,一般学者都要引为鉴戒。
《论语恒解》:阴阳和而万物生,徳性和而纪纲正,人道之乾坤即造化之一元。
《论语正义》:疾时人薄于徳而厚于色,故受此言。
李充曰:“使好徳如好色,则弃邪而反正矣。”
郑注:“德谓贤士大夫有徳者。”
《论语集注》:谢氏曰:“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徳如好色,斯诚好徳矣,然民鲜能之。”
《论语义疏》:责其心也。
《论语点睛》:惟颜子好学,亦惟颜子好徳耳。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方娟: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始于五官(色),止于三观(德)。
方娟:“好色”这件事,其实也是很考验人的,很多人偏偏对“色”的追求是始终如一,锲而不舍的。孔子感叹,如果“好德”也能像“好色”一样有恒心,该多好啊!思考:“好色”行为属不属于一种“天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