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15 人生不可或缺的“三学”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6-22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15

《论语·子罕 9.10

【原文】颜渊喟然(1)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道),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但我确实已经用尽了我所有的才智。好像它就耸立在前面,高峻而卓绝,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道和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学记】人生不可或缺的“三学”

王鹏翔

这一章是颜子在描述“道”,但是在整章里,竟然找不出一个“道”字,这是颜子的高明,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谓之有则非有也,谓之无则非无也。”道便是这样,如果真有一个可以用文字语言说清楚的“道”,其实这个“道”已经离道很远,很远了。颜子在此不但在述道,还在赞叹他的老师孔子。

一个人无论从事于任何一项工作或者事业,都不离开老师的指引,修道求学,更是如此,没有明师指路则无法见道,今日道以见,当念老师再造之恩。颜子于此喟然叹说,“喟然”就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一句感叹。从颜子所感叹的内容及文辞上显然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圣贤气象扑面而来,高亢而悠远,恢弘而绵长!颜子是唯一被夫子许以求仁得仁的弟子,曾与子贡赞叹其修为智慧深广“吾与汝弗如也”。我与你都不如他啊!

颜子的这声长叹包涵了三个方面;

其一是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坚固、深厚的意思。仰望它,高不可攀;钻研它,深不见底;无穷无尽,又无所不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分明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前后左右上下无处不在,无形无相,言之不尽,这便是道,就是这样的高深和让人难以捉摸。

其二是叹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有次第的意思。夫子一步步慢慢的引导人向前行进。这里充分展示了教育的艺术,好的教育应该是善诱的;就好比是有一个幼年不懂事的孩子一时兴起跑到井里去玩,被人发现了,这个时候必须得想法救他,如果是大声告诉他再往下走会遇到危险,他不一定听,搞不好还会反着来。善于引导的人会跑到井边对孩子说:“快上来,我手里有你想要的东西。”孩子一听,会很开心的马上爬上来,人便获救了。

夫子手里没有糖,但他老人家自有的他的锦囊妙计。颜子告诉我们说夫子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来诱使得他走上了求道之路。博,开博,开拓。约,约束,规范。他以文献来开拓其思想,文明其精神,庄严其生命。以礼节来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后才能克己复礼,进而求仁得仁。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博约其内外,以文礼而入手。文是理,礼是戒。在理论上通达,在戒行上圆满,方能悟道证道。

夫子善教,颜子善学,所以很快就有了学乐之感,于是就有了第三叹,叹学习的心得“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本想停止学习,但根本停不下来,几乎用尽了我所有的才智。这个“我”好似佛家禅宗的禅语,打得法身死,许汝法身活。如龙深入潭底获得珍珠,不用执着最初是如何深入水底的方法,我执我见几将脱落。颜子紧接着又说:“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仿佛见它就耸立在前面,高峻而卓绝,我想继续跟从它,却又感觉不知从何下手。这句与本章开端都是在说道,但气势上完全不同,上句说无论前后上下完全见不到它,但这一句却“如有所立卓尔” “如有”见之不敢言,言又不知从何处言,这便是道的微妙,此处只能说“如有”。已经矗立在前,要去跟从,只是不知路在哪里,所谓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即“末由也已”身在道中,与道合一,自己很难知道。

颜子此三叹,从叹道,叹师,再叹学。诠释了为学的次序和修道求仁必备的条件,我们今日学习圣人之道,不得不深思和借鉴。

【按语】

“道”就像是空气,我们时时被它环绕,时时受它滋润,但我们自己却无从知晓它的存在。道就在我们的心里,就在每一个当下,与生俱来,并非受某种力量所赐,它就在我们的自性中。圣人说道,我们凡夫很难理解和明白,所以夫子才教人以“仁徳”。佛教进入中国后,很快和本土文化融合,便把佛教的“仁徳”即慈悲的精神变成了一个更为通俗的字,即“善”。一个亲切的笑容是善,善待一个无从相识而又需要帮助的人,亦是善。这种善行无不诠释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用心去善待每一个当下,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心就会渐渐变得柔软,变得灵性,变得与道相应。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不可须臾离也”。何晏曰“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颜子非叹夫子之道,道本非夫子所独有,乃夫子已见道也。夫子以明领瞽,瞽者重现光明。然所领之法在循循然善诱人,在博约于文礼。人无文则不通达天理,人无礼则不知修身进徳,此夫子之高明处,此颜子之善学处也。

高低本无穷

前后无形相

夫子善教人

竭才破无明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乎,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今欲寻孔子之道,亦惟于博文约礼,欲罢不能中,逐步向前,庶几达于颜子所叹末由之一境,则己面对孔子之道之极高峻绝处。若舍其平实,而索之冥漠,不务于博文约礼,而别作仰钻,则未为善读此章。

《论语讲要》: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

《论语正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言不可穷尽。“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次序说。诱,进也。言夫子正以此道进劝人,有所序。

孔曰:“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己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则有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

“仰”者,说文:“仰,举也。”

礼义士冠礼注:“弥,益也。”“钻”者,说文云:“钻,所以穿也。”汉严发碑:“镌坚仰高。”“钻”作“镌”。

尔雅释诂:“坚,固也。”

论衡恢国篇就此二句云:“此言颜子学于孔子,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

郑注云:“卓尔绝望之辞。”绝望者,言绝于瞻望也。此探下文“欲从”、“末由”为义。

法言学行篇:“颜不孔,虽得天下,不足以为乐,然亦有若乎?曰:颜若孔之卓之至也。或人瞿然曰:‘兹苦也,只其所以为乐也与!’是‘卓尔’,乃言夫子之道极精微者,不敢必知,不可灼见,故以‘如有’形之。”

孟子尽心篇:“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似不可及,而曰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榖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姚氏配中以经庐文钞:“道也者,万物之奥,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使各终其性,命者也。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此则道之权也,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故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唯圣人则巽,伏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为‘龙蛇之蛰以存身’,至精者也,至变者也,至神者也,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案:姚氏之论,圣道精矣。

颜子此言,所以窥圣道者,在此时矣,无非道也。颜子于博约之教,服习既久,故举其所已知者以自明,求其所未知者以自勉。

繁露基义云:“凡有与者,稍稍上之,以逊顺往,便人心说而安之,无使人心恐。”即进劝人法也。

《四书遇》:作此题者,颜子口中不露一“道”字,方是高手。

此时颜子肢体皆堕,心目尽忘,如探龙得珠,珠既在手,还想龙穴 ,已不知何处。道妙心机从“末由”句中一齐见出,凡谓颜苦孔卓,并未达一问者,何啻说梦。

管登子曰:“‘末由’即夫子自道,过此以往,未之或知处,乃乾元统天之学也。夫子‘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之惜。

《论语集注》:杨氏曰:“子可欲之谓善,充而至于大,大力之积也。大而化之,则非力行所及矣,此颜子所以未达一间也。”

程子曰:“此颜子所以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

胡氏曰:“无上事而喟然叹,此颜子学既有得,故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而归功于圣人也。高坚前后,语道体也。仰钻瞻忽,未领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诱,先博我以文,是我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我以礼,使我尊所间,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是以欲罢不能,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见夫子所以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盖不怠,所以必欲至于卓立之地也。抑斯叹也,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

《论语义疏》:孙绰曰:“既以文章博我视听,又以礼节约我以中,俯仰动止,莫不景行,才力已竭,犹不能己。”又曰:“常事皆修而行之,若有所与立,卓然出乎视听之表,犹天之不可階而升,从之将何由也。此颜孔所绝处也。”

孔安国曰:“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已,谒我才矣,其有所立,则又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

《论语点睛》:“约我以礼”,正从克己复礼出悟来。“欲罢不能”正从请事斯语处起手。“欲从末由”正是道非可仰钻前后而求得者。两个“我”字,正即克己由己之“己”字。

王阳明:“谓之有则非有也,谓之无则非无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方娟:《论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夫子在教育弟子的灵动性。他处处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还有,他特别重视身教,把个人的思想以及教育内容,几乎全都渗透在具体的生活起居、人伦性情以及礼乐政事等方面。通过这些生活细节,灵活传授高深理论。孔子在教育弟子们的时候,无论是与弟子们一起探讨,还是对着弟子们讲述,方式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却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即循循善诱。即便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他也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明白许多大道理。

止语:道即为自性佛性,本自具足。“人无文则不通达天理,人无礼则不知修身进德”,以经典来开拓其精神,以戒律来约束其言行,文是理,礼是戒,在理论上通达,在戒行上圆满,方能悟道证道,明心见性。师者的伟大,在于他是指路明灯,对学者有再造之恩。 顶礼感恩圣师孔夫子 。

芳草:从颜子的赞叹与言辞看到其如入无人之境,如一只畅游飞翔的鱼鸟,见山越山,见水涉水,不知疲倦。道之越深,乐之更乐,故颜子在陋巷也不改其本性,如禅者入定,无有时间形相之区别。圣贤之志向坚不可摧,也在告诉我们,长久之乐不在利欲,而是在内心深处,越拓展越能滋润身心。贤哉颜子!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