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09 孔子说佛语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6-09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09

《论语·子罕 9.4

【原文】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绝对的肯定 ,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学记】孔子说佛语

王鹏翔

这是孔门弟子对夫子平日处事立行的记录。通过这些言行,将夫子的心境做了很深的探究,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段文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意境深远,若要真正的了知圣人的境界,只能于日用中慢慢去体验,感受。仅凭注解和文字,恐怕无法全然默识夫子的圣境。

此章内容很像佛门《金刚经》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同样是四句,同样都涉及到了“无”字,由此可见人性中故有的部分习性是必须要剔除的,否则会影响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这个剔除就是一个不断行之有效的减法。程树徳先生在他作的《论语集释》中认为,夫子道大徳全,无所不包,解释这一章,用佛理最为接近原意。

“子绝四”,绝即无,没有的意思。夫子完全没有这四种心,这就说明一般人都是有这四种心,用这四种心可划出圣贤与凡夫的区别。

“毋”不是禁止的意思,郑汝谐氏的《论语意原》说:“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禁止之心绝则化矣。”

“毋意”,意,即念头,妄想,疑惑。我等凡夫妄想纷飞,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生出了许多的自私和贪婪,遮盖了仁徳的本性。佛言观心,在日用中观照自己的刹那心念,清楚的看到他们,智慧才能慢慢的增长,这个智慧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聪明智慧,而是对大道了通无碍的一种大智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也。

夫子曾对子贡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用”,这便是儒门中的戒律,因戒而后能得定,定而后能生慧,夫子对子贡所说,必然是他自己早年所用。如此来看,夫子早已断了妄想之流,其境界深不可测。

“毋必”,必,即偏见,执着于有,占有,贪多,独享。总认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永恒的,执着于事物本事,因而产生了很多的烦恼。而圣人则不然,唯中庸之道是从,可应变,能适变。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可无不可,一切随缘就好,水无常行,人无常势,惟道不远人。

“毋固”,固,即固执,不能变通。记得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对固执的父子二人,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派儿子去打酒,路过一处独木桥,与对面走过来的人在桥中相遇,双方都无法通过,但互不相让,一直对峙着。父亲见儿子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就去追寻,到桥头见儿子与人对立,马上跑过去对儿子说,你且回去打酒,等我与他在对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这个故事里的父子二人确实很固执,难道我们不固执吗?为了固执自己是对的,而从此错过了多少人,多少事!圣人全无此心,能变勿固,惟道是从。

“毋我”,我执,凡事执着于一个我,一切为我独尊,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抱着西瓜,丢了芝麻。夫子祖述尧舜,修道惟道,早已断了凡心。

【按语】 通过圣人的四绝,得知凡夫的四有,即妄想、偏见、固执,我执,正因为有了这四种心,而让我们无法在日用中安心修道,因为妄想和疑惑,生出了偏见,再由偏见变成为固执,从此不再接受任何人的意见,凡是都是自己的好,都是自己对,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在自我界定的世界里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成为了显示板的“井底之蛙”。

妄想生烦恼

固执难解脱

圣人与天同

念念惟道从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而能直探其心以为说,非其知足以知圣人,而又经长期之详审而默识者,不易知。

《论语讲要》:汉宋诸儒都注为孔子绝其“意、必、固、我”四者,惟郑汝谐氏《论语意原》的解释与众不同,他说:“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禁止之心绝则化矣。”程树徳氏《论语集释》以为此解最胜,恰合圣人地位,因为仅绝意必固我,贤者亦能之,只有圣人乃能并绝其“毋”。

“意”是心里起的念头。心的本体是《中庸》所说的性,率性是道。

“必”是偏见,《中庸》所说的性,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组述尧舜,他自己当也是用中,所以“毋必”。

“固”是固执,固蔽地执持一此理,不能变通,人人如此,孔子不然。

“我”是对自我的误执,无论何人都以此“我”为真实,坚持不释。

游魂籍精气变来变去,没有了时,何尝真实,所以“毋我”。

修道的人就是要对此用工夫,开始时,困知勉行,练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后步步进修,时时提醒自己,必须毋此四者。

《论语正义》:毋意:以道为度,故不任意。

毋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

毋固:无可无不可,故无行。

毋我:述古而不自作,处处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庄氏存与说:“智勿意,先觉也;义毋必,义之与比也;礼毋固,时中也;仁毋我,与人为善也。善则称亲,让善于天地。”又云:“以亿逆为意而去之,是也;以擬议为意而去之,非也。以适莫为必而去之,是也;以果断为必去之,非也。以穷固为固而去之,是也;以贞固为固而去之,非也。以足己为我而去之,是也;以修己为我而去之,非也。”

《四书遇》:以毋为绝绝非毋,自谓门人见处疎,若使圣人真个绝,不知毋理却如何?

《论语集注》: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

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

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

杨氏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论语义疏》:绝者,无也。

毋意,凡人有滞,故动静委曲自在任用其意。圣人无心,泛若不係舟,豁寂同道,故无意也。

毋心,物求则趣应,无所抑必。无所抑必有无意,故能为化,无必也。

毋固,固,谓执守坚固也,圣虽已应物,物若不能得行,则圣亦不追固执也。

毋我,圣人晦迹,功遂身退,恒不自异,故无我也。亦旧无意,故能无我也。

《论语点睛》:有诚意故“毋意”,“毋意”故毋必,“毋必”故“毋固”,“毋固”故“毋我”。细灭故粗必随灭也。由达无我,方能诚意,不于妄境生妄惑。“意”是惑,“必”,“固”是业,“我”是苦。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方娟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

止语:我执,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作者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联想到佛教《金刚经》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即想到“道相通”三字。以下是查阅的有关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在少林寺里挂着一幅图画,名为“三教图”。画上面前两句写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如果说佛教文化是一户宅院的话,那么儒家文化就可以算作进入佛教这个宅院的门了,无论怎么走都要从门里过;“道相通”:顾名思义就是道路的意思引申开来即为方法的含义了。佛家,道家,儒家,自古至今能在华夏久盛不衰,不无它的原因的。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