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06 利的作用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6-03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06

子罕篇第九

【引语】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论语·子罕 9.1

【原文】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学记】利的作用

王鹏翔

这一章自古就有很多的争议,归类一下,今采取两种说法;

其一:孔子很少言功利,也很少言命和仁。功利者,君子远之,圣人不为也;命和仁近于大道,即使言说,也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很少言说。《论语》中讲利的地方有六次,讲“命”的地方有九次,而讲仁的地方最多。但为什么本章说夫子少言“仁”呢?因为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时,都是有人向夫子请教夫子才会谈到,因为谈的少,所以记录的弟子们就更珍惜这些方面的内容,全部记录了下来。《论语》(里仁)篇都是说“仁”,但只说“仁”的作用和性质,没有给“仁”下个定义本身是什么,所以孔子很少以仁许人,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评论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时都没有言及是否以得仁。

其二:孔子很少言利,只赞同命和仁。很少言利的原因是利有两面性,时人多求功利,如果告诉他们要利益社会,利益他人,怕他们借此而寻私利,所以很少言说,少言不等于不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用正当得来的利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夫子言利的来源。虽然夫子在《论语》中很少谈“利”,但是在晚年学习《易经》的时候,所作的系辞里谈“利”最多,《易经》以“元亨利贞”为四徳,又云“利见大人”,“利建侯”,“利用侵伐”,“利用行师征邑国”,“利用为依迁国”,“利用宾于王”,“孚乃利用礿”,“利用享祀”,“利用祭祀”,“利用刑人”,“利用狱”,“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西南”,“利执言”,“利用为大作”,“利出否”,“无不利”,皆言“利”也。这些利字多以舍我利他、利物为主旨,是大人、圣人的境界。亦有:“不利为寇”,“不利涉大川”,“不利自攸往”,“不利东北”,“不利宾”,“不利即戎”,“无攸利”大多是利己不利人为主旨。所以皇侃先生认为“利”是一个及其玄绝的学问,即使说与人听,不一定就有人听的懂,所以少言。利者,义之合也,世间的人事之利,反利己者彼害此,这都不是真正的利,因为它违背了义的精神。

人与天地同在,本就与天本源同根,所以为人者,应该效仿天地的恩德,以提高自身的徳业,譬如天地利万物生长而从不索取。老子言“水利万物而不争”都是以法天地万物而利他的仁者精神。

命者,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是也。夫子是顺应天命的,特别在生死之间也是顺应天意的,在伯牛病重之际,夫子也只能叹曰:“亡之命矣夫!”人当如乾卦,应当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此便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相貌。“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如命何。”夫子对命的理解为不尽全力,不足以言命,这当是人生的最高哲学。命的长短好歹,没有人能够预知或者替谁决定,但生命的质量则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决定,这便是夫子所赞叹的地方。

而仁义行之,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果实有仁,而为人者,应当有仁,如此才不愧为人一场。夫子鼓励人人行仁道,只是很少以仁许与人而已。

【按语】

利有两说,一者自利,二者利人。凡自利者,或利此损彼,或利己损人,与义相违背,皆非君子之所为也。凡利仁者,与义相合,义者,宜也。心存道义,合于中庸,以效法天地利万物之利,不求己利,不记功过,专门利人,毫不利己。佛家言“利乐有情”,道家言“利万物”,皆为至仁至徳的圣贤精神。夫子时,人们重己利而薄他利,若只言利,怕被人断章取义而妄用“利”,所以很少言说。

命者,本与天地同根,没有好坏优劣的差别,圣人对待命运,贫困时可于疏食饮水、箪食瓢饮中取乐。于生命绝迹时,又以命为最终的归宿,当圣人见弟子伯牛命终之时,叹说“亡之命矣夫”这就是命。我们无从决定自己命运的优劣、贫富,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所言所行,可以善,可以恶。善行与天徳相应,恶行与天道背驰,如此也是命。当行善而力不够时,是命;当人力以无法改变时,此亦为命,此乃生命的最高哲学,所以夫子很赞同。

仁者,人心本与天同,皆能爱人利物。只因贪利而不能显发,圣人常劝人立志成仁,人有仁徳才能为人,除此则一切都没有可能,这夫子教人的目的,也是为人的根本,所以夫子很赞同。

利能涉大川

不对小人言

命与仁皆性

圣人以教人

名家集义

《论语讲要》:《说文》:“直言曰言,论理曰语。”《周礼·春官大司乐》注,“发端曰言,打述曰语。”

《论语》记载孔子所说的“利,命,仁。”多数是答问语,虽然也有直言,如《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放于利而行,多怨。”《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想过些例子不多,可见孔子轻易不说利命仁,所以此章说“子罕言”。

《集解》说:“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大也。能及之,故希言也。”利者义之和也,是《乾文言传》之文也。

《论语恒解》:自汉人误注此章,历代因之,于是人以求仁为难,知命未务,即欲人不求利,亦不可得其,贻误非浅,鲜也。

常人言命,谓穷通得丧生而已,然此大惑也,夫子系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五十而知天命,只此天理命于人曰性,主于于天于命。

天理精英,含育无穷,譬如果实之有仁,故曰仁,夫子平日以仁望人,及门所学,止此人能从事于仁,非礼不履,非义不为,惟恐失其天良,则利己损人之事自断,断不为。子曰:“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好利之人不知天命,不顾天理,惟求利己,示之以命于仁,庶几天良不昧,不肯放利而行,仁有一端,有全体,全体之仁,非且夕可企,一端之仁,则人人皆有也,扩充之又存养之,则可至于全体,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当仁不让”,谆谆欲人,求仁,诚以非仁即不得为人。非仁即无以为学,今谓罕言仁与命,则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及此等语不能通。

即其所谓仁者,亦非仁矣,故此章之旨,乃罕言利,而多言命仁,使学者知利之不可强求,务全仁而立徳。

《论语正义》: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穆姜言:“作而害身,不可谓利”。而易象以“元亨利贞”为四徳,其见文彖辞,象辞,如云“利见大人”,“利建侯”,“利用侵伐”,“利用行师征邑国”,“利用为依迁国”,“利用宾于王”,“孚乃利用礿”,“利用享祀”,“利用祭祀”,“利用刑人”,“利用狱”,“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西南”,“利执言”,“利用为大作”,“利出否”,“无不利”,皆言“利”也。如云:“不利为寇”,“不利涉大川”,“不利自攸往”,“不利东北”,“不利宾”,“不利即戎”,“无攸利”皆言“不利”也。利与不利,古人皆质言之。

人未有知其不利而为之,则亦岂知其利而避之弗为哉?利所以为义之和者,和犹言调适也。义以方外,若但言义不言利,则方外而不能和,故利为义之和。周语曰:“言义必及利”。韦昭曰:“能利人物,然后为义。”此即“利物足以和义”之谊,此即“利”字最初之谊。君子明于义利,当趋而趋,当避而避。其趋者,利也,即义也;其避者,不利也,即不义也。然急君父母之难,赴蹈水火而不顾其身,虽有似于不利而亦趋之,则以不合乎义,即为不利也。若小人则反是,故其所谓利,或君子所视为不利;而其所视为不利,或君子所视为义,所视为利也,君子知利不外义,故喻于义;小人知利不知义,故喻于利。时至春秋你,君子道微,故夫子罕言利,则以其理精微,人或误习其说,而惟知有利;不复之有义矣。至战国,而孟子且辞而辟之,岂特如夫子之罕言哉?此解经说文字所当知世变也。利、命、仁三者皆子所罕言,而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故以“利”承“罕”言之文,而于“命”、于“仁”则以两“与”字次第之。

史记外戚世家:“孔子罕称命者,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乌足识乎性命哉?”

所谓罕言者,孔子每谦不敢自居于仁,亦不轻以仁许人也。

今案:夫子晚始得易,易多言“利”,而赞易有多言“命”,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故弟子于易独无问答之辞,今论语夫子言“仁”甚多,则又群弟子记载之力,凡言“仁”皆详书之,故未觉其罕言尔。

《论语集注》: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论语义疏》利者,达到元亨利万物者也。与者,言语许与之也。命,天命穷通夭寿之目也。仁者,恻隐济众行之盛者也。

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绝,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禀天而生,其道难测,又好恶不同,若逆问人说,则伤动人情,故孔子希说与人也。然希者,非都绝之称,亦有时而言与人也。周易文言是说利之时也。谓“伯牛亡之,命矣夫”及云“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说与人命也。

天道微妙,天命深远,仁道盛大,非人所能知及,故云“寡能及之”也。故希言也,为世人寡及,故孔子亦希言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儒家思想核心为“修身、齐家、平天下”,所以夫子诲人“礼、义、仁、智、信。”离开这个范畴而大谈“利”有违本意。 夫子谈利时说“不义之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谈利时只谈利害关系,不义之利不可取,与道相驰,夫子谈利点到为止,吾辈学人明白道理即可知夫子之智慧!共勉!

方娟:利有两说:一者自利,二者利人。凡自利者,或利此损彼,或利己损人,与义相违背,皆非君子之所为也。凡利人者,与义相合,义者,宜也。心存道义,合于中庸,以效法天地利万物之利,不求己利,不记功过,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