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92 建立有次序的修学之道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4-28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92

《论语·泰伯篇 8.8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学记】建立有次序的修学之道

王鹏翔

《论语义疏》里,引用了王弼的说法,认为这章是在讲述教化民众的次序。然而,无论是将此章的思想用于教化民众,还是用于自我进徳修业的次序,都是非常适用的。

“兴于诗”兴是兴起的意思。诗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用很多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吟诵起来不受地点环境的限制,介于生活于教育之间。《诗》可以用来激发情感,抒发情绪,可以了解社会民俗风气,它不像书的教育那样高深,能接地气,容易引起共鸣,让人产生亲切感。特别是在夫子将《诗经》原有的一些不正的诗作删除以后,剩余的三百零五首,细细读起来,耐人寻味,在体验其意境的同时,起到了自我修正的作用。

《诗》即包涵了人性的最真挚的情感,又有人伦的教化,仁徳的赞颂,于无形中产生正念,从心中生起对仁道的向往,真情从内心发出。

《诗》的兴起要以礼来节制,方能让人将真情合理的表达出来。常言说“有礼行遍天下”,这里的行指的就是立,人立于天地之间,往来于社会各个阶层,造福于社会大众,必然要以礼的秩序规则和恭敬谦让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此才能卓然自立。

行礼之后必须学乐。《乐》者“和”与“悦”之魂,美之化身,可透过乐悟心性之美,用乐来陶冶情操,洗涤心灵,祛除邪妄,以养其性。由此看来,音乐对于人的情绪影响是由来已久的。虽然现在的音乐以不能和古人的音乐相比,但音乐的旋律依然能影响人。譬如悲伤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低沉,欢快的音乐可以让人陶醉,庄严的音乐让人振奋。唱国歌、军歌时和唱情歌时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人的音乐在于教化人,现在的音乐在于娱乐,所以古人修德进业容易成就!这和礼乐的教化有很大的关系。

【按语】

一、用诗来兴起真情,然后再用礼来达到节制的作用,再用乐来陶冶其性情。这便是心性养成的次序,无论是对人自身的教育,还是对社会风气的改善,这个三个因素是尤为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性情,则不能产生修道的心,但真情没有受到合理的节制,会给人一种难以接受的尴尬。

有情,有礼,还要有情操,这便是乐的作用,看似三个分离的次序,其实可以用一个“美”字来表达。一个人有礼有节,有情有义,在该停的时候就要停下来,在需要谦让的地方就要谦让,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让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像四季一样美而有序。

 二、情以兴之,必以诗相待。诗者,人伦之常,兴发可歌,抒发情感所在,可扶正于无形。《毛诗序》云:“发乎情,止乎礼义。”礼者,秩序规则与恭敬谦让,此能将情合宜于人与社会。人以礼立,立而后养其性,乐以成之。可涤荡邪妄,可正其魂魄,以养浩然之正气,以成仁者之骨骼。

诗能兴真情

礼能化不宜

乐在养心性

依次成于仁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兴,起义。诗本性情,其言易知,吟咏之间,抑扬反复,感人易人。

礼以恭敬辞让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洋。

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便不至怠惰废弛。来气血脉,使不至猛厉愤起。而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学者之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和顺于道德者,每于乐得之。是学之成。

《论语讲要》:《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志于道,由伦常之道,以至于《中庸》率性之道,皆是诗所言之志。

《毛诗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学诗,必须同时学礼,然后能立。立,是一个人的正常态度,人非礼不能立。

学诗,最高的境界,在志于道,《礼记·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所以学诗必须学礼,非礼不立,故云立于礼。

学诗学礼,犹未完备,尚须学乐以成之。

《礼记·乐记篇》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是诗谱,诗是乐词,礼是天然秩序,是人是规范,亦可以说,礼是诗的动作,诗乐表现皆须依礼成立。

《论语正义》:包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礼内则云:“十年出就外传,朝夕学幼仪。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章舞象。二十而冠,始学礼,舞大夏。”

王制言选士之教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韩外诗传:“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步,由礼则夷固。”

乐记云:“是故先王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散,阴而不密,则其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徳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四书遇》:孔子曰:“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雌雄之有别,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耳其得食而相呼。若以尿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使童子忤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门,童子不胜者,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论语集注》: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己中和,必于此而得之。

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

古人自洒扫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

程子曰:“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才也难。”

《论语义疏》:言人学先从诗起,后乃次诸典也。所以然者,诗又夫妇之法,人伦之本,近之事父,远之事君故也。

人无礼则死,有礼则生,故学礼以自立身也。

礼之用和为贵,行礼必须学乐,以和成己性也。

王弼曰:“言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陈诗採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甚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