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91 弘毅之徳 士人之魂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4-26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91

《论语·泰伯篇 8.7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实现仁奋斗终身,直至生命的终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学记】弘毅之徳 士人之魂

王鹏翔

“士”在古代社会是高于农工商的一个阶层,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春秋末年以后,多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称谓。他们不参与生产,在内专心于学问修养,著书立说,致力于学道;在外则致力于治理国家为己任,为社会求大同为目标,所以“士”亦是对品德高贵者的美称。

在曾子看来,士人当有非同一般的气魄和敢于承担的勇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能一直将这种品质持续下去,直至生命的终止,如此便是“弘毅”。弘,就是广大。毅,就是刚强而坚定不移。曾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少年时期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终其一生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在朝为官,以“爱管闲事”,喜欢谏言而扬名于世。一生为官,三次受贬,终不改其志。

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上书请求当时执掌朝柄的章献太后还政与皇帝。奏章一写,就轰动朝堂,力荐他的晏殊得知,不免大惊失色,责备他的轻率莽撞,不仅对他自己的仕途有害,同时也会牵连自己。而范仲淹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写了一封《上资政晏侍郎书》,向晏殊郑重申明自己的立场,只要是有益于朝廷社稷,自己必定秉公直言,即使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事情果然如晏殊推测的那样,因为触怒了太后而被贬河中府任通判。  

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他得罪了掌权的年轻皇上。皇帝执意要废掉当初章献太后为他选的皇后,而无故废后是朝廷所不允许的,站在朝政安稳的角度上,范仲淹居然不怕触怒天子,又站出来秉公直言,这样“不识时务”的他被皇帝一怒贬到睦洲。

第三次被贬,范仲淹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当朝宰相吕夷简以及借助吕夷简升官发财的小人们,他根据详细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批评执政者广开后门,滥用职权,私自用人,为害朝纲。而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过来诬陷范仲淹结党,离间君臣,结果又被皇帝贬到了饶州。

从范仲淹一生的经历看士人的精神,就能对曾子的这段话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可谓弘毅之士,必然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道路漫长,那么究竟有多重大呢?“仁以为己任”仁者,人也。就是把人之大道的担子主动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于上以遵天命,重仁道,循人伦为宗旨。于中以国家兴衰安定为己任。于下以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为使命。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意为君子于每时每刻,念念之间不离开仁的状态。而人之大道就与孔子所说的仁相同,皆从自己的本性发出。以仁为己任者,在内要有对仁的理解和感悟,在外甘愿奉献,只要为了大众的利益可以舍弃一切,乃至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只要生命还有温度,就永远不会停歇。

【按语】

一、曾子在临终前说自己是“免夫”,此章又以弘毅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准则,甘愿为大道而去自觉的承担,并为此而坚定不移的奋斗一生,这个思想与“免夫”之志一脉相承,前后相应,即是对免夫的细微解析,又是对这一思想的延伸。

在此,人之大道或许不能在外相传,但在内则必然时刻不相分离,是为仁之己任的关键所在。如能向外传播,并有为社会、国家付出的机会,就一定不会保留一点的私心,那怕是个人的利益遭遇损失,生命面临危机,亦在所不惜。

弘毅之徳就像是一艘巨轮,这种品德越坚定,越能为人道而承担。今天的人们承担自己的东西太多,已经无法再去承担别的任何东西,心量和气魄越来越小,即使自己的东西有时候都能让人不堪重负。然而,人的心量大小完全取决于人能否去“舍”,为私利而舍大义,一定会成为一个狭隘的人。为大义而舍私利,或者为他人而舍私利,其心量会慢慢的开始变大。于日用生活中,少看自己的蝇头小利,多为自己的品徳修养、社会建设而努力,并以此为使命,格局自然不同,人生境界也会为此而提升。

 二、弘毅者,若弘不大,其志必不坚,志不艰则人道不为己任,此自是常人也。士者本与道相随,不违于仁,仁者只为人人,并为己之任,虽道阻且长,亦不畏艰险,于生命垂危之际,亦不舍弃。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曾子曰:“死而后已”。然死生不为先后,只为求道。朝闻道,为道,死而后已。亦为道,前者得道,后者行道。

士者行仁道

弘大刚毅行

生乃成人杰

死亦道相存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徳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后两章直似孟子气象,于此可见学脉。

《论语讲要》:士有通达时,也有困穷是。通达时,即须以仁来治国平天下。困穷时,也要尽力宣扬仁道。一日不死,一日不休。

曾子一生力行孝道,临终始说“免夫。”又如易箦,虽在生死关头,犹不丝毫失礼。

《论语恒解》:如何是仁之量,故当宏其志量,知万物皆备于我,必全乎天之所赋,学为圣人,而后已然非空怀高大已也,必事事从伦常日用实践,一念之动,求其无私,一事之失,悚然自责,博约交尽,内外交修,至于穷神达化而战兢惕厉之志,不稍哀则可谓毅矣。

《论语正义》:孔曰:“以人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正义曰:白虎通爵篇:“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言士虽先未仕,后或有爵位,当任事也。”

表记云:“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

中庸云:“诚者,非自诚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孟子述伊尹之言曰:“天之生斯民也,以先觉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予,天民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又述意云:“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仁者,天徳,故仁为乾元。易传云:“天地之大徳日生。”

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不贰者,诚也。天地之道,皆是至诚,故有不已之徳。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当则天而行,故仁亦当无一息之间,故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表记:“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智。’”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志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孳孳”者,不倦之意。是仁以为己任者也。年数有尽,不能不斃。斃者身之终也。惟斃而后已,则未斃而先已,非圣贤之所许矣。孟子谓士志仁义,“大人之事备”此言“士弘毅”亦是谓士之志,任重贵能弘,道远故贵能毅也。

尔雅·释诂“弘,大也。毅,胜也。”

说文:“毅,有决也。”

《四书遇》:范文正公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此正其才力弘毅出处,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其担荷何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担荷何远?使世间士子无此胸襟,则读书种子先绝矣。更寻何人仔肩宇宙?问“仁以为己任?”

湛甘泉曰:“今人只为一切担子累得此身重了,故不能任。范要胜任,先须减担减得尽则任可胜矣。”

《论语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程子曰:“弘而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则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论语义疏》:包曰:“弘,大也。毅,强而能决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

孔安国曰:“以仁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也。”

《论语点睛》:“弘毅”二子甚妙,横广竖深,横竖皆不可思议。但“死而后已”四字,甚陋。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死而不已。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孔子独叹颜回好学,良不诬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