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03 有些事 我们自己无法决定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9-11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03

《论语·公冶长第五5·11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学记】有些事 我们自己无法决定

王鹏翔

子贡最让人可敬、可爱的地方就是他无论有什么想法,都会主动和他的老师毫无保留地坦诚交流,这点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现在的人,能主动和自己的老师或者长辈交流想法的很少见。一是不想因此而受到批评,二是在心里还是有隔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向书本学习,更离不开与师长、善友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精神给养。

儒家向来重视师教,特别是在先秦以前,师徒相交甚为密切,正是基于此种向学的大气象,才造就了儒学的兴盛。

就教育而言,确实如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但老师得好,学生更得优秀,只有这样才可以将道业传承下去。子贡虽然不及颜回有天赋,但从他的种种表现来说,无异于是一等一的好学生。

子贡或许是受了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影响,得出了此章之言。

“加诸我”,加,陵义。意思是无故强加于人。子贡不想别人把某些事无故让人加在自己的身上,他亦不愿将某些事无故加于别人。子贡以为这便是仁德了,但心中仍有疑惑,于是向夫子请教。

“非尔所及”,及者类似于能。不无故强加于人,我们可以做到,但是不想别人无故强加于自己,这是万万做不到的。“非尔所及”重在前一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以我所能,行我所行,此坦荡荡一片赤诚。

所谓仁者,无论是宽恕别人,还是接受逆境或者阻碍,不是被动的道德要求而去刻意宽恕或接受,而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反应,别无二心。就像一个人突然遭受袭击,会自然躲闪,此亦为本能的反应,对于他人的关爱亦是如此,出于同己之心。人与我本为一体,本无二别。此章子贡还有不想别人把某些事情加在他身上的心,此心与仁者之心有所区别。仁者之心,是全然地接受,全然地宽恕。不被外力所左右,不受主动与被动之约束,任用本心于万一,体察动静于己身。

大多数人认为儒家思想是靠内在的道德约束以实现外在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一章就能明显地看出,一切道德的最高行为标准皆出于本心。

有一次,在另一个房间喝茶,平时养的两只小狗也跑进来凑热闹,离开时竟忘了还有一只在里面,顺手就关了门。约摸过了一个多小时,在外面的小狗来回奔串着大声狂叫,十分着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跟着它一路小跑,待接近茶室时听到里面竟然还有他的同伴,才恍然明白,原来门外的狗在想法解救门内的狗。 思考一番,这两只狗没有接受过任何道德的教育,它为什么就能不顾一切地去帮助同伴呢?而人在有些事情上就表现很冷漠,这并不是说人不如狗重情。透过圣贤的眼睛看人性,其实,人性更能体人,人在相互竞争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开始思考,变得利己,于是就有了彼此的强加,同己之心渐渐被利己之心所替代。由此就产生了以仁德为核心的众多思想教化,以唤醒人性最原始的善念。

【按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乃不受之心,“吾亦欲无加诸人”乃恕道之初端,非仁者之全体。夫子恐子贡由此而以为将至而不进,故曰“非尔所及也。”一语惊醒梦人,舍弃前嫌,更将勇猛用力。

此花非彼花

开时自娇艳

若知己花开

还需春再来

名家集义

钱穆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恕之事,子贡当能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此仁之事,孔子谓非子贡所及,所以辨于仁恕者,勿是禁止之辞,无则自然不得用力。然孔子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子贡欲无以非礼不义加人,即此一念亦是仁,所谓其心,日月至焉,岂可谓非尔所及乎?”

李炳楠曰:“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及,仁可知矣。”

刘沅曰:“此章所言即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语也,第其自述于同人,若己能知者,然则必其日用动静多有疏处,乃觉不欲无加之易也,若细为体察,由念虑之微,究极乎天下国家之大,大如意事在在皆有,若非隐微存主之中,己无一毫私妄则能戒,其发不能化其微,能戒于此,不能持于彼,能勉于旦夕,不能守于终身,非尔所及,即就自以为及之,一念断之非谓自然,与勉然争界于一二虚之间也。恕字终身可行,行之不已即为仁。”

《程氏瑶田论学小记进徳篇》曰:“仁者,人之徳也;恕者,行仁之方也,尧舜之仁,终身恕焉而已矣。勉然之恕,学者之行仁也;自然之恕,圣人之行仁也;能恕则仁矣,不以勉然者为恕,自然者为仁,生分别也。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加诸人。’此恕之说也。自以为将止而不进焉,故夫子以‘非尔所及也’警之。”

刘宝楠曰:“义与不义,如不欲,无欲观之,其意自见,不必更言非义也。夫子之道不过忠恕,故以为非尔所及,若夫横逆之来,声色之诱,其田外至者,虽圣贤不能禁止之而使其必无,况在中材一下,君子知其然也,故但修其在己,而不必遽非诸人也。”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无欲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或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

朱子曰:“愚谓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袁氏曰:“加,不得理之谓也。非无过者,何能加人呢,人亦不加己?尽得理,贤人也,非子贡之分也。”

卓吾云:“推他上路。”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一切道德的最高行为标准皆出于本心。透过圣贤的眼睛看人性,人性更能体人,用同己之心代替利己之心,恢复仁德的善良。感悟到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芳草不加诸于人,或许有一定素质修养的人是可以做到,而不愿别人加诸于我,这个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与人交往,什么人事都会接触的到:诽谤、嘲笑、讥讽等等。佛门说:风过竹面,雁过长空,事来则应、事去不留,这与夫子提倡的仁德是异曲同工之处。作者一番细细的解读,让人体会深刻,感恩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