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爱国孝亲 >> 有奖征文

063第三届{爱国孝亲家教家风征文}国家作品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0-13

  国〮家

  063

  (一)

  又逢九一八。这几年防空警报试鸣都会提前告知,但当这种特殊的声音响起时,内心还是不免一紧,脑中闪现出抗战时期画质模糊的纪录片,发黄的画面中,鱼形的炸弹雨滴般洒下来,中国民众像一群受惊的小鸡乱跑乱撞,衣衫褴褛,路旁饿殍成片,是一副活动的《流民图》,而日军穿着整齐的军大衣、背着带刺刀的枪行进,脸上流淌着冷血与残忍……这些镜头让人生恨,不由得攥紧拳头,也勾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屈辱。

  如今,饱受战乱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无论对整个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如此刻骨铭心。疫情席卷全世界各个角落,没有硝烟,却极尽残酷和激烈。几十年的生涯中第一次感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平常很少关心时事的我开始每天刷很多次新闻报道,常常被陌生人正在经历的苦难牵动情绪,常常被普通人平凡而又伟大的抗疫事迹感动,更常常感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和上小学的女儿看了电影《八佰》。战争激烈的部分她吓得缩到我怀里,细腻的人物描写她全部看进去了,之后我们一起了解了八百壮士原型及史实,女儿感悟颇深,破天荒地写了三页多的观后感,并告诉我,她的愿望除了疫情过后去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还想去上海看看电影中的四行仓库遗址。一寸山河一寸血,四百人撑起的八百形象很高大,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爱国。

  (二)

  年初父母去上海生活,每隔半个月左右,父亲会通过微信发来一封“信”,之所以称之为信,是因为父亲的信息编辑得比较长,称呼、落款俱全,就差信封和邮票,相比现在普遍的碎片化交流,父亲每次的信息都很郑重其事,仿佛回到了儿时和父母通信的难忘时光。那时候父母远在新疆,为了节省开支,一两年才回家一次,我们主要通过信件交流,每次通信一来一回历时一个月左右。我们兄妹三人年岁小,都是爷爷帮我们每人写一份信,我们再分别抄过去,爷爷自己也写一封。信的内容已记不清,只记得爷爷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每次的几封信内容差不多,话语却各异,这让我们很羡慕。最开心的是收到父母的回信,一般都是父亲执笔,洋洋洒洒三四页的行书,我们几个孩子只认得出少数字迹,只好让爷爷读给我们听,对父亲的字,我们又是另一种羡慕,直到现在。

  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父爱和母爱通过书信、通过爷爷奶奶传递给我们,我们也把孝心和懂事回赠给爷爷奶奶。课余我们经常抓蝎子挖药材补贴家用,周末主动帮爷爷奶奶洗衣服、做家务。后来,我们兄妹几人都成家,各自谋得一份安定,父亲解甲归田,与爷爷奶奶朝夕相伴。

  每次回娘家,爷爷奶奶总不忘叮嘱我要和婆家人处好关系。几年前爷爷奶奶仙逝,同样的话又成为父母经常嘱咐我的内容。前段时间在巡察中遇到农村好些老少分户的现象,这些老人欠缺应有的照料,让人倍感无奈,与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爷爷奶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记得父亲经常被爷爷这个“老小孩”弄得没脾气,实在太气就向我们抱怨几句,后面又说“虽然生气,但他生了我养了我,就是最大的恩情”,此话自我安慰成分居多,却也体现出父亲的孝顺和坦荡。

  (三)

  当了母亲,才体会到父母不易。三岁之前我的身体状况堪忧,因为患小儿气厥,常常给父母带来恐慌,犯病时母亲用她的手指撬我的牙齿,防止我咬伤自己,她的手指经常被我咬得鲜血淋漓,手指上的牙印现在还很明显,仿佛刻在了我的心里。父母在外谋生的日子,遭遇异常艰难,却从没有主动向我们说起,后来情况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二,我们听后心里不免五味杂陈。现在我每天亲历一双儿女的成长,越来越体味到父母无私无畏的爱,只愿有生之年能尽到孝心,让父母安享晚年。

  成为共产党员,才明白国家的伟大。疫情肆虐,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受到冲击,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力挽狂澜,医务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牺牲和付出,我们普通民众的坚守,让这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开始复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现在虽与父母相隔甚远,但常互通信息,庆幸亲友无恙,我们一家六口其乐融融,为了美好生活拧成一股绳奋斗。

  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飘荡在祖国大地上,我那一岁多的儿子也收获好多日常用语,拿到好吃的,会用小手捧到我嘴边,并操着大舌头说“妈妈qi(吃)”,令我好不感动和满足。我想,一个人的孝道与生俱来,爱国情怀也必将随着成长烙印在心中。

   

   

    作者:姚君凤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