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寻访-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爱国孝亲 >> 人物寻访

一张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省级劳模张兰香老人采访记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10-04



在张兰香老人的家中,收藏着一张非常珍贵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有七吋大小,贴在一张精致的带有装饰花纹的白色卡纸上。卡纸下边有四行工整的、已经退色的钢笔字:“1966年3月20日,出席甘肃省工交财贸五好、六好代表会议,中央首长邓副总理在兰大接见全体代表时的合影。”卡纸右侧下方,有印刷的“兰州和平照相”的美术体字,标明了这张照片的拍摄单位。
照片正中,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衣着整洁,精神焕发,春风满面,微笑鼓掌,健步而行。三位陪同领导跟随,中央和甘肃省的其他领导在后。参加会议的代表,站成八层阶梯式队列,密密麻麻围成半个弧形,热烈欢迎。在接见人群的前排正中,可以找到张兰香年轻时的身影。
每当说起这张照片,张兰香全家人都感到无上光荣,无比温馨。他们常常回忆起受到邓小平接见的那一幸福时刻,他们怀着珍爱的感情保存、守护着一个家庭的崇高荣誉,他们怀着对一个时代的纪念、对一位伟人的敬意,传承着一个家庭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仰。
张兰香,女,汉族,现年85岁。1960年参加工作,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已光荣在党58年,退休前曾任原平凉市糖业烟酒公司第四门市部主任。她参加工作期间,爱岗敬业,服务群众,以身作则,苦干实干,多年连续被评为本系统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和六好职工,参加了全省工交财贸表彰大会,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她的先进事迹材料,至今仍完整的保存在家里。
当谈起她的工作经历和模范事迹,老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记忆的涓涓细流,在平凡、平实之中,闪烁着太阳的光辉。
方便群众,送货上门。
六十年代的平凉,所有生活物资供应全部由国有商店实行计划供给,粮油、布匹、肉类、奶粉、糕点等重要商品都要凭票购买。并且,平凉城区的商业网点相对较少,在平凉的多个驻军部队和城市郊区的农民购买生活用品很不方便。担任门市部主任的张兰香就把改进服务方式,方便群众、送货上门当做她上任后的重点任务来抓。那时送货,是用架子车靠人力运送。距离远一些的军营在十里铺、保丰村和三天门,往来需要走二十多里路。而她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带头实干,带领门市部的职工常年拉着架子车送货上门。只要顾客有需求,不管刮风下雨,保证按时送到。
1965年夏季的一天,平凉飞机场订购了一批货物,但天气不凑巧,清早就下起了小雨,大家都说“雨越下越大了,明天再说吧”,而她却说“我们对顾客要守信用,你们营业,我去送货”,说着拉起架子车就走,待到把货品送到,她全身都被雨淋透了。在她的带动下,门市部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为群众服务、送货上门已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每年他们给群众机关部队送货上门的商品达30多种,占到全年销售额的30%左右。她的工龄三十年,坚持送货上门十几年。
了解需求,组织货源。
在物资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根据群众需求,千方百计组织货源是搞好商业工作的关键。张女士说“我们是营业员,一切都要为顾客着想,只要顾客需要,再困难我们也要办到。”她曾经在一年时间里,带领职工先后对三个居民小组45户居民和郊区三个生产队150户社员进行登门访问,调查了解群众的生活需求。在她的心里,群众的一般需求是什么?特殊需求是什么?她都非常清楚。
一段时间,市场上调味品供应紧张,“调和面”短缺,她就购买原料,亲自动手加工了136斤,解决了群众的急需。经过不懈努力,该门市部经营的花色品种由原来的90多种增加到了140多种,又逐步增加到了300多种。
有一年七月,平凉驻军在三天门等地野营,为了支援部队的军事训练,她主动组织了960多斤各种副食品源源不断地送往营地。同时,还把部队急需而她的门市部又不经营的蔬菜、肉食等七种商品共计1200多斤也代买送去,及时保证了部队的需要。
临近春节,数九寒天,食用醋供应特别紧张,门市部常常在凌晨四、五点钟,甚至半夜一、两点钟就派人到醋厂排队去买醋,而她总是带头用架子车拉着大铁桶去排队购买,绝不让这种低值、量大,而群众必需的调味品中断供应。
吃苦耐劳,克己奉公。
在商业门店工作,工作时间很特殊,每天六、七点钟上班,直到晚上九点以后才能下班。一般职工每天实行两班轮流值守,但她作为负责人,长期需要连续两班跟班工作,基本上没有轮休时间。她的大儿子在说起小时候的经历时,他最深刻的记忆是“好长时间见不到妈妈的面,当早上醒来时妈妈已经上班去了,当晚上睡觉时妈妈还没有回来。许多时候,是我自己动手做饭,给弟弟妹妹们吃。”
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不仅营业期间超常忙碌,而且在下班后要连夜拆分、包装、上架各类年货,总公司也派人到门市部帮助工作,常常白天黑夜“连轴转”。这期间,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付出的比别人更多,比别人更苦更累,对于家庭事务就完全顾不上了。在家人的记忆中,她工作期间,很少在家吃年夜饭。当亲戚们上门拜年时,她家里置办的“年货”还原封不动,等待加工。
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重要商品凭票供应,而且所有货物实行定价销售,绝不允许擅自加价出售或降价处置。她加强学习,精通业务,带领大家定期进行货物盘点,把库存实物、供应票证、销售价款都核对得清清楚楚,没有一丝差错。当接到某种货物调价通知时,她们主动清点余存货品,自觉接受上级的核查登记。她坚持原则,作风清廉,长期经手大量的紧缺物品销售,但绝不优亲厚友走“后门”,全部凭票供应。她说“那时候,人们都很淳朴,我们更不会想到为自己谋点好处。”
发光发热,乐于助人。
张兰香女士是个热心人,帮助别人是她一贯的作风。有一次,她在泾滩公社调查群众需求时发现,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大娘生活困难,缺盐少醋,无人照料。回来后,她马上把老人家需要的副食品送到家里,并长期关怀老人的生活。
她当年最引以为荣的事是开展拥军活动。每次给部队送货时,她都要帮助战士们拉风箱、洗菜、洗衣服,尽可能为部队多做些事情。发现部队装酱油的桶子里沉淀物多了,就帮助他们洗干净;发现醋里面长了白皮子,就替他们过滤掉。战士们对她非常信任,每次送货回来都要托她代买些东西,甚至代买手表、寄包裹,她从未拒绝过战士的要求。有一年七月的一天,天降大雨,有两个战士到门市部来避雨,她把战士已经淋湿的衣服用火盆进行烘干。临走时,又借来衣服和雨伞让他们带上。由此,她们与部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展了许多拥军优属、军地共建活动。
日新月异,沧桑巨变。当张兰香老人戴上党组织授予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时,她是自豪的、欣慰的。她用自己平凡的人生,践行了共产党人不平凡的理想和信念,并且,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一种红色的基因传承给了她的家人。他和老伴不仅都是老共产党员,而且,由她们老两口和四个子女及配偶、孙子组成的18名大家庭中,就有13名共产党员,是一个真正的红色之家。

平凉市网络信息办公室

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联合采访组

     

二〇二一年七月六日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