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0 孔子给了我们最好的修行榜样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1-25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0

《论语·为政第二》2·4

【原文】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充分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学记孔子给了我们最好的修行榜样

王鹏翔

《论语讲要》里引用顾究成的说辞,认为这一章是孔子一生修为的年谱,也是自我修养达到一种境界的次第,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或许与年龄来说并不重要,引用佛家的一句话,叫做“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来加以说明可能更贴切一些。

这里所谓的“志于学”者,学和《论语》开篇的学同意,即是“觉”,向古德学习自我修养德行的意思。而“志”就是志向,理想的意思。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们什么是理想的时候,大多人都会以职业来做为自己的理想向老师举手汇报。但今天我们看到孔子立志的年龄比我们那个时候还大一点,但格局有很大的不同,当一个人以职业来作为人生追求的时候,他是向己的,如果有一天万一实现不了怎么办呢?而要是很早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下一步要立什么样的理想作为人生的目标呢?周总理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一次遇到一个家长,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把孩子送到了国外,加入了外国国籍,孩子的理想是当总统。这样远大的理想固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学完这一则之后,应该学会引导孩子以人生修养作为自己的理想可能会对他的成更有帮助。人生在漫长岁月里,会经历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能如圣人一般立一个以学为目标的理想,或许生命会更为精彩。

立完志之后,通过反复实践、学习,假以时日便会有所成长夫子从“学”到“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以前觉得“而立之年”,就是要成家立业的意思,现在才明白,原来是通过学习以后,所建立的思想体系通过各方面的验证,已经能立于世了。又用了十年达到了“不惑”的境界。不惑者,没有迷惑,看清了世态炎凉,人生冷暖,不会因为付出没有收获而停止向善的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思想越发的坚定和不可动摇。如一眼古井般明澈人生,似那坚硬的磐石般稳固,如此谁又能撼动,在他人看来的疑惑,于我不过是自然界生存的规律而已。如此精进,到了五十岁,已知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才是人之天命,本自具足,而不可违背。到了六十岁,便能顺逆之言都不动其心,所以一切都是顺的。不管何种思想,何种言语,我心自有主张。又过了十年,心已恢复到至善的境界,故而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若心不能至善,如何也是做不到纵心而不逾矩的。

但见夫子的一生是“为己”的一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实在是“为己之学”的典范。他每十年就有一个人生的高度,直至生命的终结。如果孔子活到八十岁,不知会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生命境界!

故曰:一生为己至圣境 十年成数显精进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300余篇。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志于学,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上之趋赴之谓,故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其,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学《论语》之最大宗旨。

而立:能确有所里,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

不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有立有守,知之明而居之安。

知天命: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故知天命乃立与不惑之更进一步,更高一境。

孔子由学生信,非先有信而后学,盖孔子仅以所学教,不以所信教。

耳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能立不惑。耳顺者,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其于我又不顺,于道有不顺,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

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感其有所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诸己,忠恕之极,天人一贯,而弘道则在己。

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道此境界,以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生,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

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

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人尤人,此心直上达天徳,故能从小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而惟天,知命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

《论语讲要》: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底。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孔子七十岁时顺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动念不离道。顾究成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论语恒解》:夫子以身示教而言其进徳,欲入理不移于私欲不惑者,非礼之礼,非义之义莫你紊,盖知之精矣,天命则其根极,太极而流形于品物者,一以贯之,幽明胥彻矣,耳顺入耳,即辨其精,矩所以为放器,喻中道也。随心而悉协乎中,朱子曰不勉而中是也。


《论语正义》:夫子生知之圣,而以学知自居,故云【志于学】,三十而立,立于道,立于礼。学立而徳成。张栻论语解: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以其有始有卒,常久日新。四十而不惑者,子曰:【知者不惑】,礼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

《论语点睛》:“学”字到底,“学”者,觉也。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觉能透真妄关心,谓之“知天命”;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立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

《论语集注》:心之所之谓之志,学即大学之道也。志在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

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强后人也。

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存,为理明尽之后。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矣。”又曰:“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lie)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日将,不可半途而废也。”

思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

《论语义疏》:此章明孔子隐圣同凡,学有时节,自少迄老,皆所以劝物也。十五是成童之岁,识虑坚明,故始此年而志学也矣。三十而有所成立,业成后己十年,故无所惑也。孙绰云:四十而仕,业通十年,经明行修,徳茂成于身,训洽邦家,以之莅政,可以无疑惑也。谓天为命者,言人禀天气而生,得此穷通,皆由天所命也。王弼云: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孙绰曰:大易之数五十,天地万物之理究矣,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穷学尽数,可以得之,不必皆生而知之。此勉学之至言也。孔安国曰:知天命之终始也。人年六十识智广博,凡厥万事,不得悉须观见,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年至七十习与性成,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虽复放纵心意,而不逾越于法度也。李充曰:示之易行,而约之以礼,为教之例,其在兹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