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 为人当知人懂人爱人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
《论语·学而第一》1·16
【原文】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名 家 集 义
《义疏》:世人多言己有才而不为人所知,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不知人耳。
李充云:凡人之情,多轻易于人人知,而怨人不知己。
《集注》: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点睛》:自利亲师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则应病与药,尤要知人。
《正义》:人不己知,己无所失,无可患也。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患己知莫能知也。
《恒解》:知人知其美也,患人不己知者,自是而不能求益,往往失人患此不患彼,则志日下而贤益广也。
《讲要》: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属于天命,无可忧患,若我不能知人,实为大患。为领袖者不得贤才,求学者不得良师益友,以其贤患莫辨之故,是以为患。
《新解》:君子求其在我,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可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为人当知人懂人爱人
王鹏翔
《学而》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这里又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同在知人的范畴之内,为人者最怕不被人所知,所以才会有情绪,有怨怒。如果因为我们不知人呢?这里的不知人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推己及人”。一个人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需求,但很难知道别人的需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私自利造成的。天冷了,要加衣服,由此也要想到,父母兄弟朋友也需要被关心被呵护。丰子恺在《护生画集》中说,非是我们爱惜蚂蚁,而不让人去踩踏,实在是因为怕踩蚂蚁的这份残忍扩充到人的身上。这是推己及人到由物及人,以此达到知人爱人。
第二层意思是“知人用人”,孔子的志向中有四个字,叫“少者怀之”,因为知,所以怀念,人因为被知而发挥了自身的价值,也因为懂人,才不会让人才流失,这是“伯乐的精神”。国家能知人善任是人民之福,人能知人便可用人,便可因材施教,此是智慧的表现,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
第三层意思是“懂人”,曾经有位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将来你们婚恋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彼此都可以听懂对方话的人,道理虽浅,道出了别样的滋味。夫妻之间需要彼此听懂对方的话,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也是因为能听懂对方的话。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3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陈丽萍(中国人寿): 推己及人,便可知人。在被别人伤害之后,才会意识到这样说话做事会伤害他人的。一次,邀约客户参加公司活动,客户因为比其他客户早到对我发脾气,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没用。那一刻,客户的言辞犹如皮鞭一样抽打在我身上,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得理不饶人对别人的伤害。从此,我才在说话做事时有点收摄自己,学习关照别人的感受,不再那么随性。因为慈悲,所以懂得。一天晚上九点到家,妈妈知道我还没有吃饭,就唠叨我不会照顾自己,应该在外面买点吃的。这次我从妈妈的唠叨里听出了妈妈对我的关怀和爱,内心感到很温暖。同时,我也意识到妈妈这样的说话模式会伤到别人,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性,我要引以为戒,以后要注意不要用责备和抱怨的方式跟人说话;要用尊重和关怀的方式与人说话。仁者爱人。吃素之前,我认为自己是很善良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在遇到素食朋友之后,我对仁义礼智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仁,就是有仁爱之心,能爱人,能尊重一切生命。知人、懂人、爱人,是我们每个人永远要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