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79 第二卷 第四篇 周子《通书》<8>
【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79
《第二卷·天人一贯》2.4.5
第四篇 周子《通书》<8>
附:朱子《通书解》
慎动第五
【原文】
动而正,曰道。
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共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
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无所待于外也。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矣。
所谓道者,五常而已(1)。非此,则其动也邪矣。
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无得于道,则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慎动。
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矣。
【注解】
(1)五常:仁、义、礼、智、信。人当共行之常道。
【述评】
言出合义,行不违礼,是为动而正。合乎众所共由的五常之道,行此常道而有得于身谓之德。久行不悖而德无不实。“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编者注】
现在的人盲动很多,豪气一来就冲动,冲动是干不不好事的。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孔夫子也说“临事而惧”。我们并非神通广大,在社会上的各种情况自己也未必能掌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有这么多如意的事?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
这里就有个原则:“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我们在社会上的种种举动,凭什么动?动,必有“几”,动机一定离不开一个“正”字,“正”有自己的能力范畴,也有良心的自我审核。既有社会道德准则,又有良心的审核,就都离不开一个“正”字。念头一动,首先要看看是正还是邪,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利他的应该是没问题,是合于道。利己的是否合于道就要小心,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圣人,普通人还是要为己。那么怎样使自己的“动”合道,合生命之道,合社会之道,合精神之道。譬如养生,晚上很晚还不睡,在自然性上,就伤害了自己的生命;在社会性上“动而不正”,会有种种危机,引起种种的麻烦;举心动念不得其正就容易得精神病,抑郁症。所以养生也好,社交也好,精神的发动也好,都要放“正”,要“正心诚意”才行。
“用而和,曰德”。和,就是和谐,中规中矩,合乎礼节,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一系列称之为“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紫禁城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明清最高权力机关,“南面而王的中枢”,三重大殿都离不开“和”字。和谐,并不是强制性的,如“心肝脾肺肾”都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健康,“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都健康才和谐。这里讲“用而和”,什么叫“用”?用就是“动”的过程。上句“动而正”中的“动”,重点指动的意念的发起。在动的过程中,要跟各种因缘发生交聚,一个有德的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得体,让人有温暖感,吉祥感,这个是很高的境界。
如何界定它呢?“匪”——“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这个匪,不要那个框框也是一样的,就是“非”的意思。离开了“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方式都是邪的。
“邪动,辱也。”就是自取其辱。在女孩子面前非礼,飞檐走壁当小偷,做一些违背“仁义礼智信”的事,肯定会自取其辱,社会的反弹是很快的。
“甚焉,害也。”如果在“仁义礼智信”上背离得太远,完全干些无德之事,不仅违反伦理道德,而且违反法律。那就祸害天下,很快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裁,身败名裂。
“故君子慎动。”作为一个君子,一定要好好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于“仁义礼智信”,是否违背了“仁义礼智信”,一定要考量再三。眉头上一定要安置一个警察,这个警察永远不能下岗。一定要监控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个才能保证我们一生的平安,才能指引我们一生吉祥如意。所以我们要干事,别凭一时冲动,要“慎动”。世事纷繁,熙来攘往,是非那么多,麻烦那么多,怎么敢不慎重?身、心、性、命都在里面,所以必须慎动。遇事认真细看上下左右前后的各种情况,三思而后行。
(上述内容来自网络,有删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秦治,秦敬修次子,生于1948年。有师承的儒学传承人。中华儒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工程师。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平凉社科智库高端人才。原崇信县建筑公司副经理,县设计室主任,天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兼总工。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学术会讲、研讨会议。著有《秦治文集》《人文指南》《五子书注评》,发表文化论文多篇。
编审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