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52 你尽到义务了吗(《论语·宪问》14.22)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9-22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52

《论语·宪问篇》14.22

【原文】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481年在位。

(3)三子: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因都是鲁桓公的後代,故“三桓”。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译文】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一一报告,但三位大夫说:“不可。”夫子退下来说:“正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呀!”

【评析】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作为一个曾经担任过鲁国大夫、而当时已卸任去职的士人,夫子觉得他既有责任,又有义务维护礼法,于是请求君主讨伐弑君叛道的忤逆臣子。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推诿又遭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拒绝。夫对于此事,明知不可为,也要去争取,虽然争取之后还是无法改变,但已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心已坦然,没有任何抱怨与遗憾。

【学记】你尽到义务了吗

王鹏翔

陈成子即陈恒,简公即齐国君主。陈恒杀死齐简公犯了忤逆的大罪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较为常见,夫子闻知此消息后极为震惊,这在维护纲常伦理的儒家看来是绝不允许的。于是乎夫子斋戒沐浴进谏鲁国国君,为何要斋戒沐浴之后再去呢?表明了两件事情,其一陈恒杀死齐简公的事件是严肃而无法容忍的夫子斋戒沐浴是为了表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其二此时的夫子已经归隐田野很久没有参与政事,再次请见国君,为了表示对国君的尊重,所以才斋戒沐浴。陈恒犯上作乱,弑其君夫子在见君主时斋戒沐浴两者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夫子向鲁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情之后,鲁君却让夫子去告诉季孙、仲孙、孟孙三人。这三家独断专行,整个鲁国的权力都在他们的手中,国君对于这件事情是如何看待的,我们不得而知,就他让夫子去三家这个情节来看,他可能是赞同夫子的意见,鉴于鲁国的实际情况,他的内心也有一丝无可奈何吧!

夫子退出之后,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因为我也曾担任过大夫之,这样的大事,不敢不向君主报告,君主却对我说:‘给那三家人报告吧’!”夫子向鲁君报告这件事情,是为臣的分内之事,而君主让他去告诉三位鲁国的重臣,是君主之命,不得不从。夫子不是不知道鲁国的情况,而为什么没有直接去告诉三家呢?因为先有君,次有臣,即使君主是被架空的,但他依然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不容忽视。当夫子将陈恒杀死简公的事情——告知三家时,他们的意见出奇地相似,均以“不可”而答,完全不顾忌君主的意见,他们或许担忧的是鲁国的兵力不够,难以得胜。可是在《左传》上记载,陈恒杀死简公后,齐国有一半的民众是反对的,如果鲁国出兵,再加上齐国一半的反对者,胜算的可能性很大可就是不出兵。或许他们和陈恒有着相似之处,本就是同类,幸灾乐祸还来不及呢!

夫子在离开三家之后,又发出了感叹:“正因为我也曾担任过大夫之,这样的大事,不敢不报告啊!”这一句感叹和夫子从君主那里退出来之后发出的感叹是同样的语辞但心情更为复杂语境上更为深远。不告是自己的过失,告诉了却不采纳,这是在位者的过失。夫子只能行“在其位,谋其政”了,悠悠我心,问之无愧谁人不与我心如月!

【按语】夫子一定要先向君主报告陈恒杀君的事这是夫子的忠君、敬君。而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纵然不被接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奋力去实现,这是圣人的担当,圣人的气魄。明知不可为,也要去争取,争取之后还是无法改变,但心已坦然,这是圣人的放下,放得彻底,放得不留一丝遗憾,没有遗憾就不会有抱怨,不抱怨就还有继续争取的理由和勇气,周而复始,自强不息。

世有无奈事

安能弃大志

尽事听天命

明心照万世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