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32 你有这四种毛病吗 (论语·宪问》14.2)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8-24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32

《论语·宪问篇》14.2

【原文】“克、伐(1)、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1)伐:自夸。(本章紧接前一章,是原宪问“耻”后,继续向孔子发问的内容。有些资料把此章与前章合并为一章)

【译文】原宪问孔子:“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显露过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论语·颜渊篇》曾有诸多弟子向孔子问仁,孔子根据各人的特点,做了各种不同的回答。但当有些弟子问到具体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可以算作“仁”时,孔子一般都以不得而知予以回答,由此可见,“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此处原宪又列举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算作‘’了向夫子请教,夫说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就不得而知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学记】你有四种毛病吗

王鹏翔

此章与上一章可能是同一章,都是原在向夫子请教问题,但从文意上来说,也可以自成一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重点不在克、伐、怨、欲,而在于“不行焉”。克者,争强好胜;伐者,自夸其功;怨者,嫉妒怨恨;欲者,贪欲贪婪。原宪此说“不行焉”,说明内心依然存在“克、伐、怨、欲”只是没有让其显露出来,只求其“不行焉”,而非求于礼、求于仁,算是克己的初步功夫。没有显露出这四者,就无从损害他人,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是爱人、利仁的功夫还无存成立。故此,夫子才没有许以仁。

什么是仁?本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学者可以通过夫子与弟子们之间谈仁的论述上去追寻,兴许可以略知一二;譬如颜回问仁,夫子则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此四者,全是克己利人的事业,在心境上根本就不存在“克、伐、怨、欲”,这才是真正的仁。

在此章可以看出,原宪似乎不如子贡善问,若是子贡问此问题,想必会在夫子答完“仁则吾不知也”后,还会继续追问。

学此章,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是自己当时在场,又会如何问夫子,夫子又会如何作答呢?假如原宪当时问夫子“克、伐、怨、欲不存焉,利人而求仁,可以为仁矣?”不知夫子又会如何作答呢?

【按语】争强好胜、自夸其功、嫉妒怨恨、贪欲贪婪等四者属于凡夫常态,若能将此者彻底根除,转而激发善心良能,以克己复礼,离仁或许就不远了。

凡念难覆灭

谁人能逃脱

四欲转四科

仁者仁必得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学者若能以仁存心,如火始燃,如泉始达,仁徳日显,自可不待遏制而四者绝。颜渊从事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乃以礼为存主,非求克、伐、怨、欲不行之比,故孔子不许其仁。

《论语正义》:马曰:“克,好胜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贪欲也。”

荀子不苟篇:“君子行不贵苟难,唯其当之为贵。”

阮元曰:“此但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

《论语集注》: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颜姐:孔子将仁与其他美德做了区分,从不轻许仁,也向弟子说明仁不是轻松可得到的,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高度!

芳草“克、伐、怨、欲、不行焉”此四行,犹如家中藏贼,主人在家,贼不敢为,主人离家,始方作乱。亦如心贼,隐藏于胸不易显见,如遇外境所诱,亦会易起祸心。故夫子诲人求仁,如答颜子所问“四勿”,克己复礼,约之以礼,常修己行,以仁存心,均为绝四行之根本,由此方得内外清明,一步一步走向仁境。互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