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19 为人处事就是修行(《论语·子路 》13.19)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8-09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19

《论语·子路 13.19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恭敬有礼,办事认真敬业,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废弃。

【评析】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学记】为人处事就是修行

王鹏翔

樊迟向夫子请教仁,夫子给他提出三个求仁的要求和一个标准

三个要求是:“居处恭”恭是指容貌的颜色和态度,更有慎重义,所谓“君子慎独”者是也。心存慎意,谨言慎行,张弛有度,舒缓和蔼,不向外求。

“执事敬”敬是不懈怠,勿放纵,于生活工作,念念力求专注于事物本身,做好当下每件事情,所谓“敬事爱人”者是也。

“与人忠”忠是忠厚,待人以忠是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世人通常只忠于自己的私利,很少忠于自己的职责和承诺。能偷懒时且偷懒,能赖账时且赖账,是为人性阴暗的一面。若学人能行忠道,忠于自己,忠于职守,实在是上乘的真学问,真功夫。

一个标:以上三事,即使到了毫无文化学问可言的异国他乡,也不能放弃。而经文中的夷狄也映射了另一层意思,哪怕世间所有的人都放弃了文化道德的学习,作为一个求仁修徳的学者,始终不能放弃这三件事情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坚持,仁徳思想就有机会传扬下去,这是决心,亦是信心。始终相信道,始终相信未来是有希望的。

夫子在此章对樊迟所言,与对子贡所说的求仁的四条科目,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系。四科目是修身的必备要素,而这三个要求则是为人处事的一根标杆。如能真正履行好,内心必然发生变化,与仁契合,与道相应。

【按语】夫子以恭、敬、忠三字,将看似高深的仁变成了生活本身,由此可知,仁就是生活,是为人处事最厚情的那一个部分。只要能将其应用、实践于生活,离仁就不远了。如果脱离了生活本身而去求仁,就是南辕北辙。

恭敬忠以行

如此即求仁

道不在高深

皆是人所能

 

名家集义

《论语恒解》:恭敬忠三字一串,不可分别。总由平日有以养心,自然三者不苟,非但强制于外地也,故不言仁而仁在其中。夫子教以三者则告颜子非礼四句皆在其中矣。

《论语正义》:包曰:“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犹不可弃去而不行。”正义曰:“‘居处’谓所居之处。‘执’犹行也。此章所言,亦‘克己复礼为仁’之意。”

《四书遇》:必到夷狄不弃,方是无不恭,无不敬,无不忠。而合之,即是无不仁。

《论语集注》:程子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而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胡氏曰:“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

《论语义疏》:江熙云:“恭、敬、忠,君子任性而行已,所以为仁也。本不为外物,故以夷狄不了弃而不行也。若不行于无常,则伪斯见矣。伪见则去仁邈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修行就在生活中,能时时处处做到恭、敬、忠,可谓仁者也!

芳草:孔门弟子多有问仁,夫子所给的答案不尽一样,可见仁的普遍性。千问万答总离不开为人处事中见仁,离开了生活求仁,也就无法得知什么叫仁了。互勉。

颜姐此章所言,乃‘克己复礼为仁’之意!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