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8 语言谨慎 知行合一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11-21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8

孟子•离娄上7.22

语言谨慎 知行合一

【原文】孟子曰:“人之易(1)其言也,无责(2)耳矣。

【注释】

(1)易:轻易。

(2)无责耳矣:有三种解释。宋儒朱熹解释为“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朱熹《孟子集注》)另一种解释为“没有责任罢了。”(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此解与朱熹的解释基本接近。还有一种解释是“不要批评他了。”而杨逢彬正是基于此种解释,从语法方面分析判断后,认为此解释是错误的,才得出“没有责任罢了。”故此处取第一种解释。责,责备,责罚。耳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也”等,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轻易随便就把什么话讲出来,是没有遭到失言而被责备的缘故。

【读解】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解此章时说道: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盖常人之情,无所惩于前,则无所警于后。”这就讲的很明白了。人之所以敢于随便乱讲话,正是没有承受失言所引起的相应后果的缘故。对于随口妄言之人,如果没有受到别人的指责与应有的惩罚,那就不会引起他的警觉而使他说话谨慎。

这里说的“言”,不仅是日常说话唠嗑,也包括文稿,讲话等。言与人生的荣辱,顺逆,福祸紧密相连民谚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此,为人事,出言不可不谨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详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7《论语·述而篇 》7.20)圣人且要慎言,何况常人?

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谨言慎行、言行一致孔子在《论语》中有“巧言令色鲜以仁”《论语·学而》1.3),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2.22),“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5.9等一系列关于如何确保做到谨言慎行、心口合一,言行一致的论述。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个君子的为人标准,否则就是小人。

孟子所言“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与孔夫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可以想象,一个在高位的人,一旦随口乱讲话,必然会危害群体利益,如若朝令夕改,那危害就更大了;一个普通人若随便乱讲话,不仅遭人厌弃,还有可能以讹传讹讹,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嘴上一套,行为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人谁都不会喜欢,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没有安全感,这种人也不值得信任。

在日常交往中,不负责任,未经思考的言论,不要轻率的说出口。按照孟子的告诫,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到谨言慎行、知行合一,就必从修身做起怎么做到?那就是从内心多反思自己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要多给自己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能够为对方承诺什么?我能够尽到多大责任?我这样说这样做是基于基本事实吗?我是否言过其实?我能够说到做到吗?既然对别人做出了承诺,就相当于一笔没有偿还的债务,我如何还?等等。

如果我们经常多向自己提问,不但可以减少自己的行为失误,而且能够更加精准的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精准说出自己承诺,真正做到一个言而有信,知行合一,说到做到的人!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