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7 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7-13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7

孟子文公上》5.5<2>

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

【原文】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1)’,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2)。其颡有泚(3),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4)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5)为间曰:“命之矣。”

注释

(1)赤子: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

(2)蝇蚋姑嘬之:被蚊蝇叮咬。蚋(rui)又名沙蚊。这里用指为小蚊之意。姑,语气助词,或者指蝼蛄等虫蚁之类。嘬(zuo)叮咬。

(3)其颡有泚额头上冒出了汗颡(sang):额头。.泚(ci):出汗的样子。

(4)虆梩藤蔓野草和灌木櫐(lei)藤、葛类蔓草名。梩:(li)同“杞”,指一种叫“杞”的灌木。

(5)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译文

徐辟把孟子的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处世之道,古代帝王对待百姓就象爱护婴儿一样,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这就足以说明爱是没有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的时候由亲人开始。
  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这个夷子真的认为人们爱护他哥哥的孩子和爱护邻居的孩子一样吗?那是有取舍的。婴儿在地上爬着将要跌进井里,这不是婴儿的罪过。况且天生万物,每物只有一个根本,而夷子却认为有两个根本。大概上古时候曾经有不安葬自己亲人的人,他的亲人死了,就把尸体扛起来丢到沟里。后来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撕食尸体,苍蝇蚊子也聚来叮咬。他的额头上就冒出了汗,斜着眼而不敢正视。这个汗呀,不是自己想出的汗,是内心真情表现在脸上的结果,于是这人就返去拿藤蔓野草和灌木来掩埋尸体。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和仁爱的人埋葬自己的亲人,也必然是有道理的。
  徐辟把这些话告了夷子。夷子怅然若失,停了一会才说:天理应该就是这样啊。

【读解】

上节讲到,孟子直言夷之相信墨家薄葬的理论,但却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是自相矛盾的。而孟子并没有直接见到夷之,这番话是通过徐辟转告的。当夷子听到孟子的这一疑问后,他怎么解释这种矛盾呢?夷之说:儒家有这样一回事,认为古代的圣贤爱护老百姓,就像爱护婴儿那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夷之认为这就是“爱无差等”,但爱要实行起来,它有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自己的父母。

夷之这里说爱是没有差等的。人们一般的理解是:我爱我的父母,就像你爱你的父母一样,这是没有差等。但夷之的观点却是:我爱我的父母和我爱你的父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爱无差等”。他又说:只是真正要做的话,我们还是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夷之的“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我们仔细揣摩一下,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徐辟把夷之的话告诉孟子。孟子说:”夷之难道真的以为别人爱自己哥哥家的小孩跟爱邻居家的小孩是完全一样的吗?”对于我哥哥家的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你说我到底更爱哪个一些?答案不言而喻,由此表明“爱有差等”。

孟子紧接着说:“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小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一不小心爬到了井边,有可能马上掉到井里,但这不是小孩的罪过。这个小孩——不管是邻居家的小孩,还是我哥哥家的小孩——遇到如此危险,你会不会去救他呢?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和推己及人。

这句话放到这里,咋一看不好理解,但这是孟子为了阐明“爱有差等”及其“推己及人”的论点所做的铺垫,也可以认为是对“爱有差等”所举的一个反例,即在爱的方面自然而然要“取”的一个方面,反过来,若看到一件精美的玩具,你想把他买到手后送给自己哥哥的孩子呢,还是随便送给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呢?这就是“舍”的一面。正所谓有所取舍,即“彼有取尔也。”由此讲明“爱有差等”是人的本性,是不可违背的,否则就是虚伪。而“恻隐之心”也是人的天性。正因为爱有差等,而同时人具有恻隐之心,才会“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既是一种天理,又是儒家所要倡导的做人的基本原则,需要通过教化和引导让人们做得更好。

在举出如上两个例子后,孟子又说:“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认为: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生育了我,不是你的父母生育了我,这就是“一本”。“二本”就是我的父母生育了我,你的父母也生育了我,但这可能吗?孟子这里其实是要说明:夷之说的“施由亲始”没有错,但“爱无差等”是不对的,儒家认为爱是有差等的。

我们再来看看《孝经·士章》的“敬”“爱”两个字,它们涉及三类人:一是父亲,一是母亲,一是国君。敬、爱这两种感情,怎么匹配给父亲、母亲、国君呢?《孝经》认为:我要把敬给国君,把爱给母亲,把敬与爱同时给父亲。爱有没有差等?儒家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差等就在这里。

到孟子这里,爱的差等怎么体现?他提到小孩即将落井,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都会去救他。这种情感是性善论的来源,是仁、义、礼、智的来源。如果没有这种情感,我们就是禽兽,就不是人了。假设把这种情感跟我们爱父母的情感相比,怎么区分呢?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我的父母,然后把它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爱我们家的小孩,然后把它推广到爱别人家的小孩。“以及”就是推己及人。

我们为什么要埋葬自己的父母呢?孟子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上古的时候,有人不埋葬自己的父母。父母死了,就把尸体背起来,然后扔到山沟里。但是,过了几天,他经过那一道山沟,发现了让他惊心动魄的一幕。他看到狐狸正在吃他父母的尸体,蚊子、苍蝇正在叮着父母的尸体。看到这幅情形,“其颡有泚,睨而不视”,这额头上的冷汗不是为别人冒出来的,是因为心里已经十分后悔,忏悔之至,流露在了脸上。怎么办呢?“盖归反蘽梩而掩之。”返回去用树枝杂草把父母的尸体埋起来,这样做是对的。由此得出了“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的结论。

这段话是孟子设想人类为什么有葬父母的礼仪。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逝去的的父母,掩埋是文明的开始。而且,要好好埋葬自己的父母,不能实行薄葬。孟子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一点,比如说“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见【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45《孟子·公孙丑下》4.7)。作为君子,你即使再没有钱,但在对待父母的丧事这方面不能节省,你一定要用最隆重的方式来厚葬自己的父母。这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讲完后,徐辟转告了夷之。夷之听后惆怅了很久,然后说道:“我受教了,我懂得了。”夷之说“命之矣”,表明夷之通过孟子的教育,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即“爱有差等,施由亲始”。

如上两章,即《孟子•滕文公上》5.4—5.5,篇幅都比较长,分别是孟子与农家许子的信徒陈相、墨家墨子的信徒夷子开展的辩论,与农家辩论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物价问题,与墨家辩论的是爱有无差等的问题。两场辩论,孟子都举例引证,循循善诱,触类傍通,使对方无可辩驳的接受了孟子的观点。由此折射出孟子的岩岩气象和亚圣之姿!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