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7 合理的税收制度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6-13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7

孟子·膝文公上》5.3<2>

合理的收制度

【原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1),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2)也。

“龙子(3)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4)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5),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6)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7)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8)。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我公田(9),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注释】

(1)彻: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

(2)藉:凭借。

(3)龙子:古代贤人。

(4)校(jiao):比较、估量之意。

(5)粒米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6)粪其田肥田的费用。指种庄稼对土地的投入。

(7)盻(xi):恨视,怒视。

(8)称贷而益:向别人借债来弥补所缺的税费。称贷,指举债,向人告贷。增益,增加。

(9)田:周朝在春秋及以前实行‘井田制’规定8家田+1公田=1个井。相当于把一方块地分成九小块,中间一块叫公田,其它叫家田(私田)。公田由其它块地农户共同出劳力耕种产出要上交,相当,其它8块收成归农户。

【译文】

“夏朝时每家授田五十亩而实行贡法,商朝时每家授田七十亩而实行助法,周朝时每家授田一百亩而实行彻法,实际上征的税都是十分取一。什么叫彻法呢?彻就是抽取之意;助就是凭借之意。

“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以助法为最好,而贡法最不好。’所谓贡法就是参照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固定数。不管丰年灾年,都要按照这个确定的税额征税。丰收年成,处处是谷物,多征收一些也不算苛暴,但却并不多收;灾年欠收,每家的收获量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却一定要征足这个额定数。

“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即使子民百姓怒目而视,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也不足赡养自己的父母,却还要靠借贷来凑足租税,致使老弱幼小在沟荒野奄奄一息,哪里还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那世代承袭俸禄的制度,滕国早已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浇灌我们的公田,同时也滋润到我的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此诗来看,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读解】

本节内容中,孟子通过对夏商周三代的田亩及赋税制度的比较和辨析为滕文公指出了如何施行更加合理的田亩赋税制度

孟子告诉我们,夏实行贡法,殷实行助法,周实行彻法。贡法即常量实物地租。根据平均亩产定一租税额度,不管年成好坏,丰年、荒年均一,此法必然害民会连累百姓流离颠沛,所以是最助法其实是和井田制紧紧相连的,把田地分成公田和私田,民众官私之田同耕,公田上的收成就作为八户人家的田税上交从外观看来,助和彻很相像,孟子说周朝实行彻法,其实质也是助法但是彻不分公田和私田,只在每亩地上按一定比例交租就行了。

孟子认为助田法即井田制,思想基础是“与民同之”,最能体现民本关怀,是孟子最为推崇的。为此,孟子为滕文公设计的土地政策就是井田制。这个井田制就和“井”这个字的写法非常相像。具体说来,就是900亩土地分成九块,当中一块100亩是公田,除了供大家耕作外,还划出20亩作为八户人家的住宅区,这样,八户人家每户私田100亩,公田一共80亩,税率更低一些,只有十一分之一。

井田制不单单是一种土地制度,也把整个大国家分成了许多小社区,社区里面的人们共同劳动、生活,互相照顾、扶持,不能随便搬迁,这样民风比较朴实,而且社会安定。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