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4 尊贤好问的太子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6-05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4

孟子·膝文公上》5.2<上>

尊贤好问的太子

【原文】滕定公薨(1),世子谓然友(2)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3),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4)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5)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7),齐疏之服(8),飦粥之食(9),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0)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11)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注释】

(1)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

(2)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3)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

(4)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

(5)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6)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

(7)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

(8)齐(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

(9)飦(zhan);稠粥。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

(10)宗国:鲁、滕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

(11)《志》: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

【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太子能审慎对待父亲的丧事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读解】

这一章讲了一个关于滕文公给自己的父亲滕定公办理丧事的故事。由于全章内容较长,为了方便学习,分为两小节进行解析。

本小节讲的是滕定公去世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由于上一次在宋国听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师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办丧事。

由此可见,滕文公是一个尊贤重礼,勤学好问的人。从上一章我们已经了解到,滕文公曾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据史料记载,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君贤,善国之名远扬。

然友国向孟子请教时,孟子对滕文公高度重视先父丧礼之事大加赞赏。并以孔、曾之言告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同时指出,夏商周三代的传统葬礼是三年之丧”。

孟子的意见回来以后,太子发出了实施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已很少有国君实行三年之丧了。二是大家对滕文公能否下定决心守丧三年心存疑虑,担心他如果说到却不能做到,反而影响了君王的威信,所以劝他还是早早算了吧!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太子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详情在下节内容中解析。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