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0 只因忧国忧民 不惜放下自尊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5-25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0

孟子·公孙丑4.12

只因忧国忧民  不惜放下自尊

【原文】孟子去齐。尹士(1)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2)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3)也?士则兹不悦。”高子(4)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5)。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6)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1)尹士:齐国人。

(2)干泽:求取恩惠。干是“干禄”的意思,指希求而言。泽,恩泽、恩惠。

(3)濡滞:滞留了很长时间。濡,滞留。滞,久、长期之意。"

(4)高子:孟子的学生。

(5)王由足用为善:齐王完全是有能力行善政的。由:还是。足用为善,足以行善政。

(6)悻悻然:怨恨失意的样子。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能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那样的明君,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能,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齐王完全是有能力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走得很远后才住宿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读解】

孟子很不得已地离开齐国,因为齐王不采纳他的意见,等于现在特地跑一趟美国,希望对美国政府有所贡献,但是人家根本不理睬,所以只好买张机票又回来了。

为了这件事,背后就有一个齐国人叫尹士的,批评孟子说“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我们这位了不起的孟夫子,如此跑了一趟齐国,结果毫无所成地回去了!如果说是他事先不知道齐王不像商汤、武王那般英明,是无法扶助的,却热心地跑去找他“则是不明也”,可见是他孟夫子自己的头脑不清,看不准。“识其不可,然且至”,如果说孟子明知齐王不行、不能扶助,只因人家是当权的,就非去看人家不可,“则是干泽也”,无非是想要得到一点好处罢了,那就更不值钱了。

“千里而见王”,千里迢迢地跑来见齐王,“不遇故去”,“不遇”,不是指碰不到,而是际遇不佳的意思。孟子和齐王父子——齐宣王与齐湣王都很好,只是和他们的政治意见不同,“故去”,因此他离开了。

“三宿而后出昼”,孟子想要离开齐国,走就走吧,买张飞机票不就马上可以离开了吗?但是,他却在那边徘徊了三天,还故意留住,大有回首依依之感。“是何濡滞也”,他这样拖拖拉拉的是干什么?他是希望齐王留住他吗?“士则兹不悦”,他的这种行为很叫我看不惯。这个人说:老实讲,我因此很看不起他,大丈夫和人主搞不好,说走便走,他却光是嘴上叫,而又留恋着不肯走。既说走,又希望人主能回心转意留住他。好比两个人吵架闹翻了,挟着一个皮包要走,走到门口,又回过头来问说:“你看怎么样?”那不是太没骨气了吗?

且看孟子对尹士怎样反应的。

高子是齐人,是孟子的弟子,他把尹士的这些话报告了孟子。孟子讲:“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老实说,尹士怎么能够了解我的苦衷?我千里迢迢地跑去找齐王,是希望帮他、辅助他。当今社会一两百年的战乱,民生如此痛苦,而齐国是当今第三个霸主,我当然希望能辅助他安定民生,使天下太平。“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结果我与齐王意见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我不得不走,这难道是我所希望的吗?我是不得已的。

我要离开齐国时,在“昼”这个地方一连住了三晚,我为什么说去,偏偏又留恋着,不忍心离开呢?老实说,我现在虽然离开齐国了,“于予心犹以为速”,内心还正后悔走得太快呢!“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如果齐王改变态度,就一定会追我回去。

孟子继续说:但是直到我抵达齐国的边境“昼”这个地方,回头一看,齐王并没有派人来追我回去,我才死了这条心,等于佛家讲的毅然决然地把心放下了。“予虽然,岂舍王哉!”我虽然死了这条心,不过话说回来,悲天悯人的心理还是没有放下,我并没有完全放弃齐王呀!难道除了齐国外,我不爱去别的国家吗?只是当时的情势“王由足用为善”,只有齐国才可能辅助天子实行王道呀!假如齐王肯实行我的计划和理想,则不只是富强了齐国,从此天下人也都得以太平了。所以我心里还是希望能改变他的观念,希望他能回心转意,我天天都还在盼望着。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齐王不了解我,别人又如此地批评我,难道我是气量如此狭窄的小人吗?如果君王不接受自己的意见,我就发脾气,悻悻然满肚子不高兴,并且一怒绝裾而去,这算是大丈夫应有的气度吗?

髙子把孟子的这些话回头转告尹士。尹士听了说:“士诚小人也。”哎呀!孟老师说得对,我错了,我完全把观念搞错了,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我们看这一段故事,如果只照字面解释,孟夫子可真是亚也不亚、圣也不圣了。其实孟子完全是悲天悯人的胸怀,绝不是为自己的功名、富贵着想。他要救社会、救国家,只有靠权势才有办法。那时候的第一强国是秦,第二强国是南方的楚。秦国是绝不可能行王道的,而楚国又是个新兴的国家,思想、文化各方面不同,也不可能。于是只有靠第三位的齐国了。当时齐国的经济力量绝对可以和秦、楚相抗衡,所以孟子想使这个国家富强起来,天下就可以太平了。他的用心在此,而并不是贪图高位。以前许多高位给他他都不要,宁可带便当吃冷饭。所以不要随便冤枉古人,不要错怪了他。

五四运动时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第一人是孔子,第二人就是孟子。孟子的这些事情,都是他们所要打倒的罪状。所以我们读书要像庙里塑的菩萨一样,顶门上必须另具一只眼睛,好好地思考,把道理点出来。这只眼睛就代表慧眼,并不是顶门上真的又长出一只眼睛来了,那样就不是智慧,而是妖怪了。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