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31 拒绝别人需要艺术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10-19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31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引语】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论语·阳货篇17.1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给孔子送了一只煮熟了的小猪,以便让孔子来向他道谢。孔子找了一个阳货不在家的时间去向他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等孔子走过去以后,阳货说:“怀里装着道德宝藏,却任由国家迷惑违道,这能算仁吗?”孔子没有回答。阳货接着说:“不可以。”“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仍然没有作声。阳货继续“不可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去从政了

【学记】拒绝别人需要艺术

王鹏翔

阳货又叫阳虎,是季氏的家臣,把持了季氏的所有权力,企图削除三桓而未能成功,后来出逃至晋国。阳货此时正是权力顶盛之时,他希望孔子能帮助他,很想见到孔子,当面邀请他加入自己的政治队伍里。阳货是个权臣,属于犯上作乱之徒,这样的大恶人,孔子定然不会和他合作,所以不想见,也不愿意见。这个阳货心有不甘,非要见孔子不可,但又不好强迫,于是心生一计。

“归”者馈也,赠送礼物。“豚”即蒸熟的小猪。在古代的礼义中,凡大夫赐礼物于士,士者要亲自前往赐者的家里拜谢,阳货送孔子礼物就是这样的意思,他知道孔子重礼,所以以礼相邀,必能如愿,趁着孔子来拜谢他的机会和他当面交流,以表明自己的立场。

“亡”即无,“时其无”就是等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孔子去他家拜谢,如此既不失礼,又不用和阳货当面对话,给双方留个余地,各行其道,未尝不可。

“遇诸途”,就是在去阳货家的路上和阳货相遇了。对于这次相遇让人心生猜测,究竟是孔子有意的安排,还是无意的巧合,不得而知,但从“时其亡”,这三个字可以看出,夫子对阳货此时段不在家的情况还是有所掌握的,那么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将要去哪里?从这个立场来说,这次相遇应该是有意的。因为在路上相遇,就不会交流太长的时间,给所赐之礼有个交待。

当时阳货看到孔子走了过来,于是从车架伸出头向孔子招了招手,便说:“你过来,我有话要对你说。”此刻的夫子如平时一样,神态自若,不急也不慢,正步走了过去,在距离阳货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阳货瞧了一眼孔子,开始说道:“怀里装着道德宝藏,却任由国家迷惑违道,这能算仁道吗?”阳货的这话有点意思,他好像是对孔子而说,但又好像是在说自己,也许他意思是在说:我之所以借着季氏管理鲁国,是因为鲁国现在太需要我了,你不是有本事吗?应该和我一样心怀抱负,一起来拯救这个国家。站在对面的孔子没有作答,阳货也不理会,继续说道:不可以!喜欢做事,却又错过了很多次机会,可以算聪明吗?”这时的阳货完全变成了自问自答,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说服孔子,亦想表明自己孔子此刻还是没有回答。阳货悠然地看着远方的麦田,继续说:不可以!时光一旦过去,就不再回来了啊!”说这话时,阳货显得有点得意,他觉得他要对孔子说的话也说完了,说的句句在理。而这几句自问自答式的简短演讲根本没有给孔子表态的机会,也不想听孔子的意见,此刻,阳货是鲁国权力斗争的胜利者,他以为他掌握的整个鲁国已经是他的天下,他觉得这番豪言壮语没有人可以拒绝,也拒绝不了。

阳货说完这些话之后,孔子语速缓慢地说了一句话,算是对阳货的回应,宽容的夫子不可能不给眼前的这个人一点尊严。夫子说:“诺。吾将仕矣。”,诺是回应,意思是阳货说的很对,也有遵从的意思。但“吾将仕矣”,这四个字就比较耐人寻味何谓仕?就像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这是有编制的,从仕的仕,是国家之仕,非个人幕僚或者党羽。即使夫子要出仕,惟一仕的是为国家,不会为权臣,这就是态度,这就是回应,字虽不多,但是很强硬,很有力,也很委婉,需要阳货好好思量一番了,这算是夫子给足了他面子。

【按语】:孔子重礼,故而好礼,但并不拘泥于礼,此章经文足见夫子之礼乃是活的。在与阳货半途相遇的一番对话中,足以看出夫子的宽容稳实和智慧,任由阳货自言自夸,不但给阳货足够的面子,也毫不违心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此亦夫子之直也!

礼仪无分别

重礼不空过

言语合时宜

不受俗礼胁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因季桓子而专鲁国之政,欲令孔子来见己,意欲孔子出仕助己也。

阳货欲亲孔子,絮絮语不休,孔子默不出声,最后始作五字答之,谓“我将仕也。”初若不知阳货所言之用意,亦不加辨说,只言将仕。孔子非不欲仕,特不欲仕于货。其语直而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此见孔子一言一行无往而不具甚深之妙义。

《论语正义》: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夫子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塗,道也。于道路与相逢。”

孟子滕文公篇载此事云:“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马曰:“言孔子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

孔曰:“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

马曰:“年老,岁月已往,当急仕。”

正义曰:毛氏奇龄稽求篇引明郝敬云:“前两曰不可,皆是货自为问答,以断为必然之理。”

《四书遇》:顾泾阳曰:“阳货瞷(jian)亡,是小人罗致之术;孔子时亡,是圣人自然随应之宜。玩下文‘遇诸途’语,可见圣人未尝着意。”

《论语集注》: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仕。孔子固未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而。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意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途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辨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

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为诎身以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静心.贤沁:这样既有修养又不会得罪人

Xiexia:给自己留日后相见 相交的余地

颜姐:"孔子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而已。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途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辨者,言之孙也!"圣人的智慧,处事是有理有礼有节,不亢不卑!

止语:孔子与阳贺这次正与邪的交锋,非常耐人寻味,即使不是同道中人,“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一来一往,孔子的恭谦和儒雅不言而喻。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彬彬有礼中,掷地有声。

芳草:“诺,吾将仕矣“,究竟仕阳货还是仕国家,夫子以不卑不亢的方式回答,留给对方的无尽的思考,礼的义意形在于敬,对君、臣、百姓、小人形式表现不尽相同,这是智者的随机应变。互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