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2 掌握说话的时机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9-20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22

《论语·季氏篇16.6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孔子说:“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却发言了,此为轻躁。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却不说话,此为心有隐匿。不看对方的脸色就轻易发言,此为盲人般无目。

【评析】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与人交往时要遵从的基本原则

【学记】掌握说话的时机

王鹏翔

此章所言“君子”是指有徳位者,“愆”即过失的意思。

在和君子相处的时候,因为有对比,很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在和君子相处的过程中,普通人容易犯三种过失;

其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本来没轮到他发言,他却偏偏发言了,一副争先恐后,急不可待的样子,生怕没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有时候连谈话的主题思想都没有搞清楚,就随意发言。凡是有这种情况的人,可以称之为“躁”,即轻躁,浮躁的人。

其二:“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该他发言的时候,他却沉默不语,或者发言到关键的时候,突然就止住了,不继续说下去,让人搞不清楚他心里在想什么。这种情况,通常是心里有“隐”,即隐瞒,隐匿,为人不坦诚,不坦荡。

其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说话的时候不看别人的脸色表情。看别人脸色说话,并非为了讨好别人,而是要懂得尊重对方的感受。对方很忙的时候还要跑过去请教问题,或者在对方专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要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如此之人称之为”瞽“,即盲人,意思是虽然长了一双视力极好的眼睛,但和盲人并无差别。

凡此三种过失之所以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心中无敬,缺乏敬意。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容易出现上述三种过失。其二:不懂得把握时机,所以才会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在应当说话的时候不说,又在别人情绪不好,或者很好的时候说一些与之相反,又无目的的话。

【按语】:有了过失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就是善。多与有德行的人交往,能从君子的品德上吸取养分,慢慢的也会让自己变成为君子。

敬心能养仁

言语善时论

此为君子风

处处显真情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三愆,皆因侍于君子而始见。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若尽日与不如己者为伍,敬意不生,有愆亦不自知。故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徳慧日长矣。

《论语正义》:郑曰:“躁,不安静。”周曰:“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

韩诗外传曰:“未可与言而言谓之瞽,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谓之隐。君子不瞽言,谨慎其序。”

庐氏考证曰:“未及言而先自言之,是以己所知者,傲人之不知也。”

荀子勤学篇:“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颜色而言谓之瞽。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论语集注》:君子,有徳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尺度很重要,说话知修养,正是因为“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很多人才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芳草;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一一要学会沉着稳重,虚心聆听。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一一要学会坦诚,言辞大方有度。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一一要学会察言观色,适当时说适当话。

颜姐:有对比才能知差距,多与有德行的人交往,能从君子的品德上吸取养分,慢慢的也会让自己变成为君子!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