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10 有些事情不必谦让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10
《论语·卫灵公篇》15.35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义之事时,应当义不容辞,即使是自己的老师,也不和他谦让。”
【评析】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学记】有些事情不必谦让
王鹏翔
“当仁”即以仁义为己任。“师”者,师长,泛指高于自己辈分的人。
古人尊师重教,每遇到疑惑或者其他事情时会向自己的老师请教、请示。而君子以人为本,在需要行仁义之事时,由于情况紧急,故而无需向老师请教,直接去做即可。其二:行仁义之事时,实属善行,稍纵即逝,君子在这紧急关头,应当一马当先,见义勇为,无需顾虑师长的态度和观点,直接行动即可,更不必谦让。
譬如大禹,为尽仁义,并不顾及他父亲在他之前治水失败的经历,圆满完成了舜帝交给他的任务,是为当仁不让,假如他当仁而让,就不敢去接受治水,即使去了,也不敢把水患彻底治好,因为治好了,他的仁徳就超过自己的父亲。如此一来天下仁徳之事就越来越少,直至无人敢行仁徳之事,这是及其危险的现象。
【按语】此章想必是夫子在平日教育门人时发现了门弟子在行仁义之事时,顾虑太多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于是出言相告,以改变这种僵化的认识,而夫子此言表明了圣人对待仁义的态度,在师长和仁义面前,仁义第一,师长第二。由此可见圣人敬仁、重仁的态度。
君子仁为本
何须在此逊
行仁需尽勇
处处有真情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师之与我,虽并世而有先后,当我学成徳立之时,而师或不在。疑此师字当训众。盖仁行善举,众皆当任,人各相让,则谁与任此。故遇众当行之事,在己尤当率先不复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也。
《论语正义》:孔曰:“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言行仁急。”
正义曰:“此章是夫子示门人语。盖事师之礼,必请命而后行,独当仁则宜急行,故告以不让于师之道,恐以辗转误人生死也。”
《四书遇》:庄忠甫曰:“大舜当仁而不让于亲,周公当仁而不让于兄,夷齐当仁而不让于君,然则师又奚让焉!”
《论语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程子曰:“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为外,则不可不逊。”
《论语义疏》:张憑云:“先人后己,外身爱物,履谦处卑,所以为仁。非不好让,此道非所以让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这里的不让,是使命和担当。
颜姐:当仁不让原来是这个意思!平时随口就说,只凭意境,却从未细究这个当仁不让,表达的是见义勇为应当率先不复礼让的意思!
方娟:类似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青青河边草:今学此篇,方明了何为“当仁不让”的深刻含义。君子在仁意道德大事大非面前当勇于上前,奋勇当先,勇于承担。即使是自己的师长也毫不礼让!学习了,感恩作者老师。
芳草:整部《论语》唯一不叫人谦让的话:当仁不让于师。此不让非不敬,而是对师所教的道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