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95 向内求与向外求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95
《论语·卫灵公篇》15.20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他人。”
【学记】向内求与向外求
王鹏翔
君子所求者在一己之德行,在身后之名誉。君子想要成其名,成其徳者,只会在自己身上做功夫。于日用中,遇到问题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虚其心广纳群言,养其徳庄严身心。于毁誉中,本心如一不动,不受巧言讥讽而动摇求真,与天地合为一体。于善恶处自有主张,于是非处念念分明,既不动自毁其徳之心,亦不做自损其名之事,一心只关注自己的修为。遇到罪责敢于承担,敢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并能自觉反省、纠正,此乃生命的自觉。
小人也想求名,亦想有被人称道的徳誉,但与君子所追求的手段有所不同,他们违道干誉,为了闻名而无所不用其极,为求成功而花言巧语,遇到问题,推诿责任,不愿意承担,更不愿意接受,遇到赞誉欢呼雀跃,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其情绪和生命状态完全靠外在、靠他人的语言行为做掌控。所以凡是小人,总会千方百计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成名的机会,但从来不去反观自己的德行修养,所有的注意力全在身心以外的其他事物上。可惜机关算尽,到头来终将被人识破了心机,落下身后骂名,遗臭万年。
【按语】君子所好者在徳,所愁者在身后之名无人所知。此两者唯有务实以求,唯有身心合一,一心修德,方能成其徳,而后成其名。小人则只在图名,或者弃名图利,为眼前蝇头小利抛弃了德行修养,所求所得全在身心之外,故而不能长久,难以立于天地之间。
徳能养其心
名照生前行
君子以自求
小人求他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君子非无所求,惟必反而求诸己。虽不病人之不己知,亦恨没世而名不称。虽恨没世名,而所以求之者则仍在己。小人则务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而卒得没世之恶名。以上三章,义实相足,故编者牵连及之。
《论语正义》:中论贵验篇:“子思曰:‘事子名也,声自呼也,貌自眩也,物子处也,人子宫也,无非自己者。故怨人之谓壅,怨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误。’”
若小人则藏身不恕,而即欲喻诸人,故但责人。孟子所谓“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也。
《四书遇》:王阳明:“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人而不自得,正以其无人而非学也。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皇皇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
《论语集注》: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
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
《论语义疏》: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向内求修身正己,向外求随缘顺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上,向内求取,清静就从这里开始了。
芳草:“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求己者能见本性,真实待人,恕人恕己,这是成为君子最基本的开始。 求诸人者责人宽己,凡不合自己心意的归罪于人,成功归己,失败归咎于人。夫子这句话直刺本心,感恩作者精彩的分享。
颜姐:君子为求身后名,会严于律己! 终成正果。小人为求名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最终却难以立天地之间!
方娟:“求诸己”也是人与人相处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与人相处,免不了会有纠纷和冲突。如果面对的不是敌人、罪犯,涉及的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般情形下,“求诸己”也是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君子求诸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小人求诸人”宽以待己,严以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