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62 学会觉察骗局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62
《论语·宪问篇》14.33
【原文】子曰:“不逆(1)诈,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有欺诈之心,亦不无根据的揣摩别人不相信自己,但在遇到有欺诈与不相信自己的时候能及时发觉,这就是贤人了。”
【学记】学会觉察骗局
王鹏翔
“逆诈”意为在没有和别人交往之前就预先在心里有所设防,怕被人欺诈。“亿不信”即揣测,妄自揣测别人不相信自己。凡此种种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亦是不自信,无诚意的表现。
常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俗语用此章的观念来分析,完全错了,错的一塌糊涂。虽无害人之心,但有防人之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诚心。若是人人都以防人之心相互交往,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冷漠和无情。此种行为是君子所不耻,亦是圣人所反对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智慧,仁心不足。
君子不欺诈人,也不会被人欺诈,这不是说君子就能让欺诈人的突然变成了圣贤君子,而是在他不预先设防的情况下,只要有人以欺诈的行为相待时,他能及时的觉察,就好比有德行的拳师,对方若不出拳,他总能以恭敬谦和之心待人,只有在对方步步紧逼,迫不得已之下为了自救而还击。君子待人就如拳师,并非善人被人欺,君子通达人情,了知微妙的变化,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人度人,以情度情,让曲枉邪佞无处藏身,如此才是真君子。
【按语】经文中未提奸诈小人,只说贤人不防备别人欺诈,也不揣度别人不信自己,全是对君子自身所言。至于对方是不是欺诈奸邪的小人,也并不重要,因为常常被视为“小人”的人也有可能做善事,平时以为光明磊落的“君子”也有可能会设害他人。此章所言,并非要防人,而在于觉察奸逆之事,不妨人是希望能给每个人同样的机会。一旦有欺诈邪妄之事,便能觉察,这是对君子通达世俗的最高要求。也就是善心与智慧同在,善人并非好欺,而是智慧不够。即无欺诈他人之心,又无被欺诈的可能,才是君子之贤!
君子不度小人心
与人相交皆以诚
每逢欺诈觉其行
大善本有智与仁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逆,事未至而迎之。人未必以诈待我,我先逆以为其诈,是为逆诈。
亿者,事未见而悬揣之。人未必对我不信,我先防其或不信,是为亿不信。
我不逆测他人之诈与不信,而他人如有诈与不信,我亦能事先觉察,是我之明。疑生于不明。我果明,自不疑。此所以为贤。己不能明,而于人多疑,是先自陷于诈与不信之列。
《论语正义》:孔曰:“先觉人情者,是事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
汉书翟方进传:“上以方进所举应科,不得用逆诈废正法。”
颜师古注:“逆诈者,谓以诈意逆猜人也。逆,迎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篇:“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
“先觉”者,诈与不信,未容施行,己觉之也。
荀子非相篇:“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古今以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逃,观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四书遇》:“先”字亦要体认,如镜在此,无物,亦未尝不照。盖先有照以待物,非物至而索照也。
《论语集注》:杨氏曰:“君子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小人做罔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论语义疏》:李充云:“物有似真而伪,亦有似伪而真者。信僭则惧及伪人,诈滥则惧及真人。宁信诈则为教之道弘道也。”又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闲邪存诚,不在善察,若见失信于前,必忆其无信于后,则容长之风亏,而改过之路塞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防人之心稍有不慎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分辩和识别善恶和伪装确实重要。
芳草:夫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贤人君子心思细密,心如明镜,对人事的微妙变化能先知先觉,故不被欺诈。 仁者志为求仁,仁者爱人,视人平等,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心宽狭窄之分,故不会疑人。 有仁有智慧的人生,才能坦然的面对一切人来事往。
颜姐:“无欺诈他人之心,又无被欺诈的可能,才是君子之贤!"“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此乃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