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04 名分很重要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2-17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04

《论语·子路 13.3

【原文】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x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夫子您想得太不切实际了吧,又何必正名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即保留自己的意见,不随意评说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学记】名分很重要

王鹏翔

这一章的重点在“正名”,也就是名分,这是儒家伦理政治的核心之处。齐景公曾问政于夫子,夫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告,此亦是正名。其时,卫国国君为出公辄(zhé),他的君主之位从伦理上看,是存在问题的。出公辄的父亲在前面提到过,叫剻(kuǎi )聩(kuì),剻聩因为他的母亲南子有淫乱之事,在一次重大活动中准备将其谋杀,事情败露后,出逃至晋国。他由此也得罪了自己的父亲卫灵公。卫灵公去世后,南子便立出辄为国君,成为国君的出辄与自己的父亲为敌,拒绝其回到自己的国家。出辄的行为和做法实际上是构成了君主地位在伦理上的不合法性。若要正名,有两种做法可供选择;第一做法,必须得换其他人,比如让公子郢yǐng)成为国君。第二做法,出辄要承认自己的父亲,并将其迎接回来。以两种做法,选其中之一,就能让君主的地位名正言顺了。说白了,出辄就是个乱臣贼子,有父亲而不与其相认,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率领臣民治理天下呢?尽管他非常仰慕孔子的盛名和仁徳,准备邀请从楚国返回卫国的孔子主政卫国,但夫子并不想接受。若要有诚意,必须正名。

子路听说夫子如果主政,第一件事情就是正名,直性子毛病又犯了,这在子路看来是多么难得的一次机会呀,这老人家一上来干什么不好,非得给人家正名。情急之下直接就说“哎呀,我的妈呀!您怎么能迂腐到如此程度呢?这又何必正名嘛!”

子路并未能领悟这其中的深意,其言一出,夫子便直接严厉的训斥了一番:“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会保留自己的意见,不随意评说。”夫子此语犹如当头棒喝,但为了能让子路理解其中的道理,又耐心向子路详解了正名的重要性;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什么才是不顺?就是自己没有做到,还要要求别人去做,谁能服气呢?出公辄作为一国之君,自己不孝顺父母,还能要求别人来孝顺吗?要知道,孝是忠、仁、勇的根本和基础,这种本性在父子之间叫孝,在君臣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叫忠。如果君主连孝都没做到,却要召天下人尽孝、尽忠,这样的言论能顺吗?能有力量吗?没力量和依据的言语是没有人愿意接受的。继而治理天下的大事也就不能成功,整个国家将会失去凝聚力,变成一盘散沙,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已经名存实亡。如此则礼乐制度无法复兴,单靠刑罚去管理天下,不但失去了公平和仁徳,整个国民由此也陷入了一种恐慌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手足无措。这样的结果从源头来看,就是因为没有正名所导致

针对这个问题,夫子借此又警示子路凡是君子,在言谈上一定是名实相,根本就不能有含糊的地方。不能像出辄一样,名分和行为都是虚的。更不能将人伦之事忽略而去治理国家。

【按语】夫子在此章所正之名,亦是“政者正也”的为政理念,为政者自身无法给民众作出表率,他的言行也就很难让人顺服。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要明白,“名正言顺”不是别人赋于的,而是通过自己追求仁徳所获,这种正名不令而从,这种正名稳若磐石,无懈可击。

名正言也顺

方使民众服

为政为人事

些许不含糊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当与夫子为卫君一章合参。孔子之答子路,亦就当前言,其措置宜然耳。然使孔子果为政于卫,究将如何措置,后人纷加臆测,不知详审于事而转昧于理者亦多矣,此皆子路奚其正之见识。

《论语正义》:包曰:“问往将何所先行。”

马曰:“正百事之名。”

江熙曰:“郑世子忽反正,有明文,子纠但于公子为贵,非世子也。”

传曰:“纳者,内弗受也,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何用弗也?以辄不受也,以辄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春秋繁露篇:“谓一无有,太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轻,是故治国之端在正名。名之正,与五世,五传之外,美恶乃形,可谓得其真矣,非子路所能见,非其为而即之,虽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繆公是也,非其为不受,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武王僚是也。”

春秋繁露篇:“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春秋辩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未。故名‘ ’,则后其‘五’,言退 ,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

礼记曰:“古名已上,则书之于策。”

贾疏:“故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字者,滋也。滋益而生,故更称曰字,正其名字,使四方知而读之也。”

包曰:“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

包曰:“君子于其所不知,当阙而勿據,今由不知正名之义,而为之迂远。”

孔曰:“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

王曰:“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

释文云:“迂,郑本作于,云:‘于,狂也。’”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亲,而天下平。”

治国者,不正一家父子名,而欲正一国之父子,无诸己而求诸人,则一己多忌讳之私,而事亦阻窒而不成矣。礼乐刑罚,事之大也。礼莫大于父子之序,乐莫大于父子之和,刑罚莫大于不孝。三者失,而事之不成甚矣。治世之要务,在彝攸叙。

《论语集注》: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谓之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

程子曰:“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