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5 “贪婪”的由来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5
《论语·颜渊篇 》12.18
【原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忧盗贼太多,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只要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去干的。”
【评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学记】“贪婪”的由来!
王鹏翔
鲁国在季康子执政的一段时间里,一时之间,常常有人遗失财物,盗贼似是十分猖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让季康子十分的头疼,于是向夫子请教。他很想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还是和上一章问题一样,夫子认为出现盗贼的真正原因是季康子这个人太贪求财物。身为上位者,他的这种贪得无厌,以权谋私,无形中又制造出了一种崇尚财物,贪求私利的社会风气。让那些贫穷而又没有过多的财物去炫耀的人在心中起了歹心,于是就顺手牵羊,去偷盗别人的财物。
季康子若要真正解决盗贼四起的问题,需要从自身做起,戒除贪婪,不务正道的陋习,去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以自身的正气化解歪风邪气。
从这一章可以得知,季康子不但有僭礼的行为,还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故而上行之,下效之。而由贪婪所滋生出的无耻之心,更为可怕,故夫子以自身不贪,则民不偷之言对答其所问。
【按语】夜不闭户、路无拾遗是政治清明的象征,而清明的政治与执政者自身的德养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上位者喜好什么,在下位者便极力的去迎合。想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良好的团队,必先从上位者自身做起。
贪婪生盗心
上者当谨慎
善徳出良政
皆有上所行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若在上者不贪欲,务正道,民生各得其所,纵使赏之行窃,亦将不从。民之化于上,乃从其所好,不从其所令。并各有知耻自好之心,故可与为善。盗与窃亦不同。赏其行窃且不从,何论于为盗。
《论语讲要》:上行下效,居在上位的人不欲,则在其下的人便会以欲为耻,所以纵然有赏也,不愿做盗贼。
《论语正义》:孔曰:“欲,多情欲。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说文:“盗,私利物也。”“赏,赐有功也。”
说苑贵徳篇:“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于诸侯,春秋讥之。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
缁衣篇亦云:“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四书遇》:丘瓊(qióng)山曰:“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盗者,肃也;化世无盗者,顺也。”
《论语集注》: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去亦反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
《论语义疏》:康子患之,而民为之不止,是从其所好也。
李充云:“我无欲,而民自朴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你是什么就感召到什么,善恶皆如此。上行下效,更何况别有用心者还要投其所好。季康子以权谋私,巧取豪夺和鲁国人偷盗无二区别,更可怕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耻的行为,还去请教夫子。可见一个无明的官,真能祸害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