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12 解答疑惑的方法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6-15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12

《论语·子罕 9.7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空空悾悾,诚恳的样子(此处是否可理解为双关语,即问者其意恳切,而夫子对所问问题并不知晓。)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其心悾悾,其意恳切,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的所问所疑惑处的两端反过来叩问,直问到穷尽处,这样对此问题才最终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学记】解答疑惑的方法

王鹏翔

夫子以知多而被当时的人们所敬仰,常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上到国家政治,下到父子关系,无所不包。在此章,夫子自己竟然先自问,后自答的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吗?实在是没有啊!有人认为这是夫子谦虚,所以才这样说,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说明夫子心中还是“有知”的,如此则圣人的气象就显得小了一些。夫子说自己“无知”实际上是一种心境的状态,是道大心虚的体现,一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知道学问的广博和深厚,越学反而越觉不足,如此才有了“学不厌”的圣人境界。夫子在此说自己“无知”,是真实不虚的,学海无涯,只是见者不同罢了。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鄙夫,就是常常做一些粗鄙工作的人,比如农夫、渔夫等。当时有从事类似于这样工作的一个人向夫子请教问题。他当时请教问题的态度非常让人感动,原文说:“空空如也”, “空空”可作悾悾,诚恳的意思,这个诚恳是有深度的,深到完全空了,就是空杯的心。如果没有对夫子升起十足的信心,这种虚心的诚恳是很难从内心发出来的。

又通过这句话反应了鄙夫的学习态度,夫子又怎会把这个事情叙述的如此详尽呢?还特别交待了他的身份,用了“鄙夫”二字,难道圣人也歧视从事粗鄙工作的人吗?非也,或许夫子在告诉我们,一个鄙夫尚且如此谦虚好学,更何况是整日以求道自居的人呢。

在孔子以前,中国的教育是由官方进行,而且受教层面是有限的。从孔子创办教育以后,私学才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兴起,为普通民众的素养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学习《论语》可以看出,夫子的弟子多是由成年人组成,而且有些只不过比夫子才小几岁,譬如颜回父子,曾参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的父亲颜路只比夫子小六岁。又从鄙夫向夫子请教问题可以得知,孔子当时受教的人群包涵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体现出夫子真正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

那时候的儒学不但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高层推广,也以很灵活的方式向普通的大众,甚至是向社会的底层流动,从这一点上夫子的教育是真正的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不会因为阶级的不同而有所拣择,也能够对他们起到生活上的指导、启发作用,这便是道的至高至微,圣人的至仁至徳之处。但是从宋明理学兴起,儒学才渐渐的偏重于高远,使得普通民众无法于日用中去领悟和把握。直至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从倡导在日用中求仁开始,儒学又一次在民间被民众所接受。

 所以,如何将儒家高深的学问普及到民众的生活中,并发挥作用。如何让仁徳思想再一次被普通大众所接受,是当下儒学复兴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严峻考验。而伟大的孔子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解答鄙夫的问题时,其方法就很有启发性。

夫子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反问的意思,这个字用的很形象,好比在门外敲门,等待门里的人来开门。又好比敲钟,让它发出响声,以自鸣。这个字用的实在是太妙!太绝了!就用这一个字,把教育的方法一下子就诠释清楚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人解答疑惑,不如教会他解答疑惑的方法。“两端”,凡是疑惑,总有正面与反面,事物是对立的,有矛就有盾。有疑惑,就有两端,将这两端的问题一路反问下去,直到“竭焉”,就是穷尽处,无法再回答,已经到了他思想的极处。又因为在正反两端,正好处在中间,其实到最后就是中庸之道。这便是道的惟妙惟微,此处有学,此处能治,神化无穷。

谁说中国文化是灌输式的教育呢?夫子在这里明明就用的是启发式的教育,以自己的思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学到这里再来看夫子说自己“无知”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往往喜欢用以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评判自己并不熟悉领域,我们又常常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就企图把自己所懂的这些东西灌输、强加给别人,其精神可嘉,其行为却并不高明。夫子则不然,他以“无知”的状态,用谦虚的态度,以灵活的方式为向他请教问题的人开启了智慧之门。大哉!

【按语】 夫子心虚徳盛才有“无知”的自谓之言,其“无知”至大至广,如果不是真博学真谦谨,便不会有真“无知”。又以这样的真“无知”传道授业解惑,其中蕴含了为学为教的至高精神。此章又以鄙夫谦虚恳切之问,为求道树立了榜样,为学之人更应如此,亦揭示了大道的无所不包和中庸之道的妙用。

西方人以苏格拉底的穷问而树立了其哲学地位,熟不知早于苏格拉底100多年的东方圣人孔子在他的教学过程中早就使用了启发式、追问式的教育方式,只不过选向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一切圣哲的教育都是殊途同归,本就没有高低上下之分,都在于解决不同群体所未知的世界而已!

圣人量虚空

心虚言无知

反问其所问

中庸妙所在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自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以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徳盛之征,此其三。

《论语讲要》:明儒焦竑在他的《焦氏笔乘》里说:“孔子言己空空无所知,唯叩文者是非两端,而尽言之,舍此不能有所加也。盖孔子自得其本心。见闻识知泯绝无寄,故谓之空空,然非离鄙夫问答间也。”泯绝见闻识知,彻见本性,就是空空如也。

《中庸》说舜执其两端,此处是说孔子叩其两端。舜是自用,孔子是对鄙夫而竭,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中道。

《论语恒解》:鄙夫无知,然既来问,必有所见,因即其意,叩其本末彼之所怀既尽,是非了不相淆,于是竭己之诚,详为剖告义,意畅而已。意亦广是欲人,毋以一己见之弃人。舜之好问、好察,此亦道也。圣人所以能尽天下之才,而通万物之隐,即在此。

《论语正义》: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尽,我今诚尽。

孔曰:“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法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

夫子应问不穷,当时之人,遂谓夫子无所不知,故此谦言“无知”也。

释文:“空空”郑或作悾悾,此与前篇‘悾悾而不信’同。郑彼注云:“悾悾,诚恳也。”大戴礼主言篇:“商恳,女憧,妇空空。”吕氏春秋下贤篇:“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空空,并即“悾悾”,此鄙夫来问夫子,其意甚诚恳,故曰“空空如也”。

“叩”者,反问之也。因鄙夫力不能问,故反问而详告之也。郑注云:“两端末也。”凡事物之始,皆起微末,故未有始义

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问焉。 凡若是皆两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则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执之,执此也;用之,用此也。处则以此为学,用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子此两端而宜之也。

《论语集注》:程子曰:“圣人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足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尽。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论语义疏》:圣人体道为度,无有用意之知,故先问弟子曰:“吾犹知乎哉”也。又“无知也”明己不有知知之意也。

圣人忘知,故无知知意也。言知者言末必尽也。我以不知知,故于言诚无不尽也。

李充曰:“日月照临,不为愚智易光。圣人善诱,不为贤鄙异教,虽复鄙夫寡识,而率其疑,诚咨于圣,必示之以善恶之两端,竭己之心以悔之也。”

繆协曰:“夫名由迹生,故知从事显。无为寂然,何知之有?唯其无也,故能无所不应,虽鄙夫诚问,必为尽其本末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师者以“无知”的心态和学者共同探讨学习,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平等互利。

黄莺:惟妙惟微,此处有学,此处能治,神化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笔者的任重道远啊!儒学复兴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严峻考验。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