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9 曾子的朋友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9
《论语·泰伯篇 》8.5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学记】曾子的的朋友
王鹏翔
根据马融的分析,在此章曾子所说的“吾友”有可能是颜子,后来的注释大多也都认同这个说法。从颜回一生的行持来看,很多特点都与此章相似。
颜回早逝,在此曾子赞叹颜子的好学,并将他的事迹告诉了自己的门人。曾子和颜子同时随学于孔子,对于颜子的好学曾子亲眼所见,非常佩服,称颂有加。《大戴礼曾子疾病篇》:“曾子谓曾元,曾举曰‘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女(rǔ 你 )哉?’”意思是如果没有颜回的言传身教,便不知道对后世学子说什么,虽是谦辞,但也说明了颜子对曾子所产生的影响有多深远。
这里曾子所说是自己所行,亦是对颜回的一种缅怀,但为什么不直接说出颜渊的名字呢?这得从孔子说起,孔子曾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意为“我对于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所以曾子在此也没有提及颜子的名号。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明明自己已经很有才能了,还要问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见识已经很多了,还要去问比自己见识少的人。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凡夫,不要说才能很高,见识很广,哪怕稍微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就开始夸夸其谈,傲慢的旁若无人,生怕大家不知道他的存在一样,怎可能虚心去向别人请教呢?孰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况且学海无涯,唯有真正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才能知道学问的浩瀚,也唯有如此志向的人才能谦虚好学,在他看来,无论他人的知识是多是少,每个都有独特之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学习的精神与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一脉相承。
“有若无,实若虚” 有像没有,充实的像空虚。这便是圣贤的生命写照,他们始终处于含蓄,淡然的境地。而我等凡夫却恰恰相反,越是没有的越是绞尽脑汁弄出来炫耀一番。越是自己在意的越是要高调起来。将无说有,将虚说实,看似热闹的背后早已虚脱不堪。
“犯而不校”,校通较,计较,报复的意思。犯,就是侵犯。人无故侵犯,能不去计较,不去报复。为何如此,这是一种境界,他人的侵犯是外在的,而内在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即为善,善心生起,自知仁善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并不会记较他人对我的态度或者有无侵犯,惟道是存。
如此以上诸事,虽然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有人却做到了,这个人就是曾子昔日的老友,以此勉励学人能志于修学,既然别人能做到,那么我相信大家也能做到。在结尾便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按语】
一、人的品质在“有和无”之间发生了变化,可谓凡圣有别的分水岭,圣贤以有作无,虚其心,乐在其中,所以才能做到,能者问不能者,识多问识少者,越有越谦卑,越有越不计较。凡人则不同,非得将无作有,不懂装懂者,贫穷装富有者,以内乏而外有之能,勉为其力,烦恼便于此滋生。于学不能,于前不进,凡事都要显示自己,吃不得一点亏,受不得一点辱,更不要说对于别人无故侵犯不计较了,浑然然终其一生。学习此章,我们当清醒起来,向圣贤学习,即使不能真正做到以无为有,但也要谦虚起来,慢慢改进。
二、自孔子至于颜子,皆有修身进徳为本,于学者,夫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有“入太庙,每事问”。今曾子言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者,皆志心于学而求其徳也。其徳日进,其善日增,故于无故所侵犯者而不报复,不计较者也。
以有作无显真性
凡事必问求大同
徳善相进致于仁
无故侵犯心能容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犯者,人以非礼犯我。校,计较义。然人必先立乎无过之地,不得罪于人,人以非礼相加,方说是犯,始可言校。若先以非礼加人,人以非礼答我,此不为犯,亦无所谓不校矣。
吾友指颜子。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问,故能尔。
《论语讲要》: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问没有才能者。自己见识多,却问见识少者。有而自觉如无,实而自觉如虚。无故受人侵犯,而不报复。昔日我的老友曾如此实行。
颜渊学孔子。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即是“以能问于不能。”孔子学琴于师襄,有拜七岁童子项橐(tuo)为师,即是“以多问于寡。”
有无一对。虚实一对。虚这不充实,而非虚无。
他人侵犯我,而我不报复,待人如此。
曾子称赞颜子而不举其名,是学孔子“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论语恒解》:曾子叹想颜子虚公之量,而其平日所自策可知矣,能于多固旁观见其为然,然不能不与寡者,亦正有义理可採寻常浅近之言。凡陋之辈,常人见为无奇,自君子观之,一言一行,其义可以推扩无穷。故问于不能,与寡乃自心天理深造,自不能即,非徒谦下而已。
《论语正义》:马曰:“友谓颜渊。”
不能与寡,言人平时莫己若也。中庸记言天地之大,愚妇,可与知能,而圣人或有所不知,不能,故以大舜之知,犹好问,好察尔言者也。中论虚道篇:“人之为徳,”其犹虚器与!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倦。易曰:“君子以虚受人。”诗曰:“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我之所无,又取于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后之也。
韩外诗传引颜子曰:“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郑注檀弓云:“昔,犹前也。”曾子言时,颜子已卒,故称“昔者”,与孔子言“合也则亡”意同。
知谓颜渊者,以所言颜渊不足当之。大戴礼曾子疾病篇:“曾子谓曾元,曾举曰‘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女哉?’”知颜渊为曾子所甚服也。
《四书遇》:飘瓦相遭,虚舟相触。虽有忮心,而不作怒詈者,以其无人也。无有人见,故‘“犯而不较”。
《论语集注》: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谢氏曰:“不知有余在己,不足在人;不必得为在己,失为在人,非几于无我者不能也。”
《论语义疏》:时多誇竟,无而为有,虚而为盈,唯颜渊谦而反之也。颜渊实有才能,而恒如己不能,故见虽不能者犹咨问哀求也。
己识虽多,常不敢自言己多,故每问于寡识者也。
又处人见,未曾以己之才徳为有为实,恒谦退如虚无也。
人有恶加犯己者,己不报之也。殷仲堪曰:“能问不能,多问于寡,或疑其负实徳之迹,似乎为教而然。余以为外假谦虚黄中之道,沖而用之,每事心然,夫推情在于忘贤,故有自处若不足。处物以贤善,故期善于不能。因斯而言,乃虚中之素怀,处物之诚心,何言于为教哉?犯而不校者,其亦不居物以非乎,推诚之理然也。非不争也,应物之迹异矣,其为沖虚一也。”
江熙曰:“称吾友言己所未能也。”
《论语点睛》:在颜子分中,直是无能,无多,本无,本虚,本不见有犯者,犯事,及受犯者。但就曾子说也,便云“以能问于不能”等耳。若见有能,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乃至若见有犯,纵使不报,亦非不校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论语讲要》:孔子学琴于师襄,有拜七岁童子项橐(tuo)为师,即是“以多问于寡。 颜子也好曾子也好,均秉承了老师的谦谨态度,谦虚好学,志存高远,善于发现身边人与物的善行。一个人纵然没多少知识学问,但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如此的谦谨心境才会增识增德!
止语:求学悟道达到如饥似渴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吸其精华,学无止境,永无满足之时。物我两忘,哪还有不能容忍的事和人呢?圣人心中无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