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8 曾子的临终劝诫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4-17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8

《论语·泰伯篇 8.4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1)(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孟敬子忽大务小”,“为人举动任情,出言鄙倍。因此,曾子在临死以前,还试图帮助孟敬子改掉不良习性,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对于进德修身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其重要的价值。

【学记】曾子的临终劝诫

王鹏翔

这是继上一章曾子重病之后发生的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仲孙捷,即孟敬子,前来探望。

 “曾子言曰”,《论语》里很少出现“言曰”这样的说辞,为何唯独在这里出现呢?对此有很多的臆测,或许是记录的人为了强调是曾子临终的善言,以郑重其言,所以特别加了上去。又或许是曾子见敬子前来探望,自言自语的一段关于修道的话,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这段话的内容。

 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鸟将死时其鸣叫声显得特别凄凉悲伤,仿佛是对世间的依依不舍和对同类的一种告别。那么人在将死时,无论其一生是否恶事做尽,但在离别的一刻亦会总结自己的一生,以善言向世人作一个告诫,如若不能,则显得有点连鸟兽都不如。曾子说这话,更是想引起听者的注意,表明接下来要讲的话非常的重要,一定要记住,最好能够于实际生活中去好好落实。

 这里共讲了三件事情: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字尤为重要,凡是每一个举动,要与道相应,至少也要做到“毋不敬”,佛家说“举心动念”,这里则强调举止与容貌之间的关系,体验出端庄和恭敬,凡是一切事都要有秩序的去进行,以从外在的举动来戒除内心的浮躁,如此就能远离暴慢不敬。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对人的态度和颜悦色端庄温雅,如此能让人于近处产生信任。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谈吐大方,温文尔雅,恰到好处,以理服众就可以避免他人的违背和粗野。

综合这三点来看,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都是从一个人的举止、态度、谈吐来讲述。为政者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远离暴慢,建立信任,树立威信。而这些良好的形象来自于内在的自我修养,并不是装装样子就能做到的,需要内外结合,以外在的行为来约束内在的松懈,而又以内在的涵养来显发外在的举动。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或者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则不需太过在意,必然有专门负责的人去管理,所以最后一句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按语】

一、只有于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才能在临终时发出行善为要之言。否则连鸟兽都不如,更谈不上为人了。曾子以临终之言告诫我等后辈一定要有善言,方能无愧于一生。并以外在的形象为案例,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修道之法,那就是容貌、态度、言谈,都是养性的很好途径和良方,如此不但能内外兼修,还能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学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又何必为了笾豆这样的事去操持,去浪费美好的时光呢?我们又何必太在意那么一点点的利益得失,而放弃了修道进徳的宝贵时间呢?

 二、礼记冠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义之始,亦乃仁心之发端也。容体,颜色,辞令,皆日用当下,举手投足,无不是举行动念,无不是精进或者放逸。修德进业,必在当下,必在衣食住行当中。于笾豆之事则不必太过在意,自有他人负责。为政君子更亦以自我之修养为政之徳也,此乃重中之重也。

鸟死人终言必善

为人必以善当先

容貌颜色礼义显

言谈举止涵养见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问者,问其病。

此处何以不径作曾子曰,而作曾子言曰?或说:一人自言曰言,两人相对答曰语。此处乃曾子自言。又一说:曾子不言己病,独告以君子修身之道,记者郑重曾子此番临终善言,故特加一言字,而曾子病之不起,亦见于言外。

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死到临头,更何恶意,故其说多善,此曾子之谦辞,亦欲敬子之信而识之。

能常注意正颜色,己身可以日近于忠信。

孟敬子为人,举动任情,出言鄙倍,且察察为明,近于苛细,曾子因以此告。此说近推测。曾子为学,盖主谨于外而完其内。孟子乃主由中以达外。要之,学脉相承,所谓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论语讲要》:君子所要注重的事情有三项:一是动必注重容貌,从仪容举止,推及一切事,都有秩序,这就是能远离他人的暴慢不敬。二是正其颜色,对人要态度庄重,这就是能令人以信实相待。三是说话要说得适当,要说得清楚,然后他人始不违背。至于一般礼仪,如祭礼中的礼器等,则依有司而行。

参读《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神。”动容貌,即毋不敬,心意合礼,正颜色,即俨若思,身合乎礼。出辞气,即安定辞,言语合礼。

《论语恒解》:敬子盖素知敬曾子者,故告之详切,如此容貌颜色,辞气皆本心而形心,不敬静而欲其宜难矣,故须隐蔽之地,息息存养,省察而更慎于动作之余,乃得无失奈人。往往不修身伤己而徒苛琐细,故勉之而戒以毋务,有司之事也。

《论语正义》:包曰:“此道谓礼也:动容貌,能济济跄跄,则人不敢暴慢之:正颜色,能矜庄严粟,则人呢不敢欺诈之;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厌之言入于耳。”

包曰:“敬子忽大务小,故又戒之以此。笾豆,礼器。”敬子是大夫,故告以君子之道。

“颜色”者,说吻你以“颜谓眉目之间”包谓凡见于面色。“辞气”者,辞谓言语,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

“暴慢”者,毛诗终风传:“暴,疾也。”说文:“慢,惰也。”

刑疏云:“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言语,故三者相次而言也。”案:礼记冠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表记云:“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大戴礼四代云:“盖人有可知者焉;貌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声众有恶焉,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是容貌,颜色,辞气皆道所发见之处,故君子谨之。又韩诗外传:“故望而宜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发而安中者,言也,文而可观者,行也。故君子容色色,天下仪象而望之不假言,而知宜为人君者。”

说苑云:“礼有三”是此文言“道”即礼也。动容貌,谓以礼动之;正颜色,谓以礼正之;出辞气,谓以礼出之,能济济跄跄者,曲礼言大夫行容济济,士行容跄跄,皆美盛之貌也。中论志学篇:“君子以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故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

《四书遇》:看三“斯”字,君子只于“道”着力,三者子不期然而然。运用无形,无纯然有以自养者谓之“道”。功能稍著,而灼然有以自见者谓之“事”。问容色辞气何足为君子所贵?曰:莫看得容易,学修,恂憟之后,乃欧此赫喧之威仪,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徳之至也。气质伦驳,涵养未到,骤而语之威仪难矣;誾誾侃侃,行行皆子镕铸中朱。

《论语集注》: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

程子曰:“动容貌,举以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处,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尹氏曰:“养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似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论语义疏》:言鸟之临死,唯知哀鸣,而不知出善言,此则是鸟之常。人之将死,必宜云善言,此则是人之常也。若人临死而无善言,则与鸟兽不异。今将临死,故欲出善言以诫汝也。

李充曰:“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慎终始在困不挠也。禽兽之将死,不遑择音,唯吐宭急之声耳。人若将死,而不思令终之言,唯哀惧而已者,何以别于禽兽乎?是以君子之将终,必正存道,不忘格言,临列易箦,困不违礼,辩论三徳,大加明训,斯可谓善也。”

繆协曰:“曾子谦不以远理自喻,且敬子近人,故以常言语悟之,冀其必纳也。”或问曰:“不直云曾子曰而云言曰,何也?”答曰:“欲重曾子临终言善之可録,故特云言也。”又一通云:“出己曰言,答述曰语,曾子临终绵困,不堪答述也,示直出己之怀而已。”

颜延之云:“动容则人敬其仪,故暴慢息也。正色则人达其诚,故信者立也。出辞则人乐其文,故鄙位绝也。”

暴慢鄙信同是恶事,故云远;而信是善事,故云近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 曾子所说的三点为人处世之道,纵不能使人称为君子,亦可谓善人也!赞叹曾子。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