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7 曾子的临终告白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7
《论语·泰伯篇 》8.3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而孝的终极目标则在于立身,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言行,每一个念头更是不容哪怕一点点的偏差,而造成思想上的放松,影响进徳修业。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并引申自己在进德立身方面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在此生命垂危之际,人生历程已经接近终止,今后可以免于身体的患难,免于内在自我的患难,真正的不再会受到损伤了!这是曾老夫子对弟子最切实的身教。
【学记】曾子的临终告白
王鹏翔
这是记录曾子重病之后和他的弟子们谈话的情景,似有临终告别的味道。特别是读到“我知免夫,小子”的时候,总能被曾子的悲心所感动,这番话既有对自我人生的总结,又以自己一生的行宜告诫弟子们精进于学问,不可放逸,对于后人的期盼之情溢于言表。更体现了当时儒门师生之间情谊之深厚,亦将夫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完全传承了下来,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仁徳的传承。
我们不妨展开一次想象,进入到当时情景当中去。
曾子得了很重很重的病,感知生命即将终止,对于生死之事并不恐惧,亦不忧伤。人生不就是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应该完整的离开这个世界嘛!然而,生命完完整整的到来,是父母所赐予,这样的恩情,很难报答,唯一能回报他们的就是待老去时,能完完整整的离开,所以《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子用他的一生来完善自己,爱护自己,于时时刻刻中念念不离克己复礼。此刻,躺在病床上的曾子,仔细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言行,总算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过失,撒手离去,已经没有任何的遗憾。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夫子所传授的学问能否继续被发扬下去,弟子们能否坚持精进于自身的学问,利益更多的人!想到了这些,他决定还是把大家召集起来,说几句话,也算是最后的交待和告别吧!如此也就真的了无牵挂了。
这是公元前436年的一个早晨,时年曾子七十岁,得到召见的弟子齐聚在曾子的房门外,不多时,被童子请了进去。众弟子鱼贯而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忧伤,走路的声音很轻,很轻,生怕打扰到自己老师的,有些人还在偷偷的拭去眼角的泪痕,这些天,树上鸣叫的小鸟都拉长了腔调,就连太阳的光芒都仿佛失去了力量。
众弟子依次站在塌前,垂手侍立,屏住呼吸,等侯老师讲话。躺在塌上的曾子,显得有些虚弱,但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光芒,扫视了一下,顿了顿神,示意让童子拉开被子,自己又轻轻的整理了一下衣着,开口说:“大家都到齐了!你们看看我的手,再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小心啊!小心!就像行走在深潭的边缘,就像履践在薄冰之上。’自今以后,我知道自己能免了。小子啊!”(原句:“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众弟子待老师说完后,齐声称“诺”,然后若有所思,神情严肃,充满哀伤的躬身一一离去,走向了四面八方,心有不舍,道阻且长,对老师最大的敬意应该是记住他的话,并努力去实践。
在曾子与弟子们的这次谈话中,让弟子们看他的手又看他的脚,最后又说“我知免夫”是为重点,手和足的完整,亦代表了身体的完整,这种完整来自于对父母的感念和孝心。小心翼翼,就像时刻行走在深潭的边缘,就像履践在薄冰之上,对待身体如此,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言行,每一个念头更是如此,不容哪怕一点点的偏差,而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和思想上的放松,影响进徳修业。在此生命垂危之际,人生历程已经接近终止,今后可以免于身体的患难,可以免于内在自我的患难,真正的免除了!
【按语】
一、曾子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守护身心,以全己徳,并通过自我的提升来实现对父母的报答。常常说我们要懂得去关爱别人,那要如何去关爱呢?首先得懂得自己关爱自己,如此这样,才能去关爱别人,而正真的关爱是什么呢?从曾子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关爱自己就是善护身心,让自己的德行能够得到完善和提升,这样做,不但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是一种孝心的体现,更是为人修学的总要组成,通过自我完善,并以孝心发明仁心。从而免于各种患难。
二、曾子保其身,以表孝心,保其身如临深渊薄冰,不可谓不慎也。然保其身能如此,保其心更将甚焉。孝者,人之本与,本与之内,仁心存也,非孝不能发明仁心。槐轩先生曰:“父母为有形之天地,而天地为有形之父母,故曰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即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圣人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诚身事亲即尽性立命之学也,”即同此理。
曾子疾患身
临终告门人
若欲仁心成
必从孝顺行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疾,重病。启,同晵视。使弟子视其手足。
战战,恐惧貌。兢,戒谨貌。临渊恐坠,履冰恐陷。
《论语》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义”,曾子临终则曰:“吾知免夫”,虽义各有当,而曾子此章,似乎气象未宏。然子思师于曾子,孟子师于子思门人,一脉相传,孟子气象固极宏大。论学术传统,当通其先后而论之。谓曾子独得孔门之传固非,谓曾子不传孔子之学,亦何尝是。学者贵能大其心以通求古人学术之大体,以过偏过苛之论许骘古人,又焉所得。
《论语讲要》:人皆有死,但有不死之性,普通人不知此理,不能率性修道,以致如《易经·系辞传》所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任其生死变迁。曾子是学道之人,了解死生原理,所以不怕死,只怕损道。道有体用,体是性,用是仁。性不可得而闻,但可以仁来修明。仁的根本就是孝道。《孝经》以不敢毁伤身体为尽孝之始,以立身行道为尽孝之终。曾子立行孝道,平素功夫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一时疏忽,直到面临身死,才敢说一个“免”字。免就是免于损道,这是曾老夫子对弟子最切实的身教。
《论语恒解》:人之生也,父母为有形之天地,而天地为有形之父母,故曰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即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圣人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诚身事亲即尽性立命之学也,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懔人禽之界而慎其危微,所以克己复礼,全受全归者,有本末功夫次第焉。
《论语正义》:郑曰:“启,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
孔曰:“此言诗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毁伤。”
周曰:“乃今日后,我自之免于患难。小子,弟子也。呼之者,欲使听识其言。”
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又“临渊”传云:“恐坠也。”“履冰”,传云“恐陷也。”
后汉崔驷传注引郑此注“有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得之。”
乐正字春曰:“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
曾子知未有毁伤,自今日后,当无有患难致毁矣。患难谓利辱颠陨之事。
《四书遇》:李见罗曰:“曾子学之蚤合下便以修身为本,故道终来,洁然自慊,与孔子曳杖逍遥,仿佛一般气象。古云:“生死岸头,不是临时处置。”
《论语集注》: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尽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
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
范氏曰:“身体犹何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论语义疏》:夫人于高岩之顶,俯临万丈之深渊,必恐惧寒心,恒畏坠落也。冰之厚者犹不可履,况跪行薄冰之上,孰不敛身戒慎恐陷乎?言我平生畏慎身之心如人之临履深薄也。
周生烈曰:“乃今日而后,我自知免于患难矣。小子,弟子也。呼者,欲使听识其言也。”
《论语点睛》: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推而极之,则佛临涅槃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著相愚人言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